《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人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KM心亭看酚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A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本节课的预期学习效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3、感悟作者的雅趣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情感目标)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文章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
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绪,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整体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译读—疑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五、教法
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象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人,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
六、学法
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变化的对比,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 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的体验,想象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
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人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
2、译读
1、教师伴竹笛曲拐il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象并进人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人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人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人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的老路。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Kid程标准》的明确要求,4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3,疑读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
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一“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这里的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人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研读
I、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这些问题中①、③、⑥相对容易些,②、④、⑤有一定难度)
3、研读后明确。
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层,不能深人理解,如问题②和④、⑤,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拨,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讲在最需要讲处。
5、品读
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评。
I、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锣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J情”为题发言。
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
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很精练,语意很含蓄,有的还显得朦胧。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疑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如精彩语句妙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等。所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提出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一是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二是用“寻句法”、“补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写法。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言,慢慢体味其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拨、明确都在这里显现,随着学生的奇思妙语涌现和个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6、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说明:屏幕出示有关课文理解的文字,让学生依据提示背诵。
7、延读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栖湖寻梦》、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及网站http://www./http://www.yuwenl23.eom/,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
说明:课堂上学生因个性阅读,所以产生的问题不只“疑读”部分出现的那些,教师手中还有一些写在纸条上的疑问课堂上没有得到解答,课下就作为作业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资料去解答。另外,学以致用,尝试白描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