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02 12: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作者:胡焰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生背诵课前搜集的诗句。)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冬日“雪湖”的美景。
二、朗读
(略。)
三、情感铺垫
作者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一本名为《西湖梦寻》的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还曾自命为“西湖知己”。可是,对自己如此心爱的西湖,张岱却曾作过一奇特的比喻(多媒体显示):
“西湖……则为曲中名伎,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请一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口述此段大意,教师肯定并补充;再请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将西湖比作靠唱曲为生,地位低下的“曲中名伎”,乍一看很是唐突,但接着往下读,作者对一般西湖游客的不满就渐渐明晰起来了:你们逛西湖,只是热闹一番,喧哄一阵而已!只是为了她名声大,凑热闹而已!这美丽的西湖,实在是被人轻慢了呀!真能领略西湖之美的,尘世之间,有几人哉?
张岱还有一篇名文,叫《西湖七月半》,写月色最美的“七月半”之时杭州人游西湖的情景:天还未黑,湖边已游人云集,唱歌宴饮;等到月上东天,人们害怕城门将关,都纷纷离去,因而作者颇带调侃地在文中说:“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从此段来看,也可以说“杭人游湖,好名如潮,避湖如仇”,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伤心感慨,溢于言表。
(生自由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引导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痴”。
2.“痴”在何处?
(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引申: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菊、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想想刚才提到的那些随波逐流,毫无品味,只会凑热闹的庸俗游人,他们能珍爱这纯净的雪湖之美吗?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一作“勉强饮”,一作“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注:“强饮”,课本只有一种解释,此处列举二种,是要让学生知道:古文字句有时有多种理解是很正常的,不必用某一种解释限制思路。语意的朦胧多指,恰是古文的魅力之一。)
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3.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贬 是褒
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追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4.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使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此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多媒体显示)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指点学生体会上文中“冉冉”、“从天而下”中流露出的钦佩之情。
“冉冉”,可联想到旗子、太阳,进而想到僧人宽袍大袖飘然而下的姿态。从何处下来呢?“从天而下”。试想:山高,雪厚,一群宽袍大袖的僧人,飘然从天而降,武侠片也不过如此了。没想到“我们”正称奇赞叹时,这群僧人却双手合十,对“我们”说:“……”居然也很钦佩“我们”!
这段文字看似写僧,实则写自己;看似赞僧,实则借僧之口赞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角度独特。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对面落笔,这种写法十分巧妙。
5.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谁先找出,也可谓“张岱知己”了。
明确:
有两处:
(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试背此句。)
(多媒体显示)
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阳夕阳外,寒鸦万( )
五、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
1.领略了冬日西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
2.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巧用量词。
3.体会了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以文解文。
六、课堂练笔
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文字,200字以内。10分钟后,4人小组交流评比。选两组在班上展示,共同评赏。
七、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安徽铜陵市第四中学;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