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己,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
2.苏轼写悼亡别具特色,请结合本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2021·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3.下列对两首词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自难忘”的“自”,意为“却,可是”:诗句表现出思念已刻骨铭心。
B.苏词中“料得”三句,是诗人对自己夜晚来到亡妻孤坟处这一梦境的形象描绘。
C.贺词中的“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问得无理,却道出了诗人强烈的悲苦之情。
D.贺词中“原上草,露初晞”中的“露”暗喻生命短暂,隐含对妻子亡故的悲伤。
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2021·山东·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全部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6.请赏析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2021·浙江·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②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③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7.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为“记梦”,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前三句再现了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后两句“无声之胜”,让人动容。
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忧愤,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
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仕途落拓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D.最后三句是词人的想象,从对方落笔,料想妻子的亡灵在月明之夜、松冈之上何等伤心断肠,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8.请结合全词,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抒情方式。
(2021·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悼亡诗”。但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艺术手法却独具特色,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来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B.《江城子》是本词的词牌,题中的“乙卯”是用来记录年份的。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在诗文中也会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法。
C.“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政治失意,屡遭贬谪后身心俱疲的形象,也抒发了丧妻后无处话凄凉的哀痛。
D.“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是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与上片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10.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虚实“角度来赏析本首诗词。
(2021·贵州·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12.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1·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即层云。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D.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16.这首词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2021·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九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7.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18.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己,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
2.苏轼写悼亡别具特色,请结合本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此词题为“记梦”,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直抒胸臆。②此词既悼念亡妻,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情感深婉诚挚。③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对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推人及己”错,应为“推己及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词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二八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尘满面,鬓如霜”“泪千行”都融进了作者的身世之慨。因而内容更丰富,情感更深邃。
从手法来看,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等都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此词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上阙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总之,上阙实写在亡妻忌辰作者对她的无比思念,感情真挚感人。而下阙开始“记梦”,是虚写。“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词中对亡妻的描写,“小轩窗,正梳妆”,以及两人梦中相见“唯有泪千行”的描写都是白描手法,不加雕饰,却质朴感人。
还有对写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此句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对写法”,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2021·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3.下列对两首词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自难忘”的“自”,意为“却,可是”:诗句表现出思念已刻骨铭心。
B.苏词中“料得”三句,是诗人对自己夜晚来到亡妻孤坟处这一梦境的形象描绘。
C.贺词中的“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问得无理,却道出了诗人强烈的悲苦之情。
D.贺词中“原上草,露初晞”中的“露”暗喻生命短暂,隐含对妻子亡故的悲伤。
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这两首词下阕,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答案】3.B
4.D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是诗人对自己夜晚来到亡妻孤坟处这一梦境的形象描绘”错误,“料得”三句是写作者梦醒后的想象与感慨。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苏词中诗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诗人眼前,而是诗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
B.“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
C.“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
故选D。
(2021·山东·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双语实验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全部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6.请赏析本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答案】5.D
6.①虚实结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悲痛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②白描。“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故乡,回到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全词浓墨重彩”错误,该词采用白描手法,比如“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虚实结合。
词的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词人实写妻子逝世转瞬十年,自己却至今难忘,但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思念之情。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尘满面,鬓如霜”是实,想象与妻子相逢而不识是虚。
词的下片均为虚写,前五句是写梦中与妻子相见的情形,后三句写词人想象长眠于地下的妻子也在时时思念着自己,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②白描。
“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故乡,回到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人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词人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2021·浙江·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②,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②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③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7.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为“记梦”,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前三句再现了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后两句“无声之胜”,让人动容。
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忧愤,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
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仕途落拓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D.最后三句是词人的想象,从对方落笔,料想妻子的亡灵在月明之夜、松冈之上何等伤心断肠,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8.请结合全词,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抒情方式。
【答案】7.C
8.①上片实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现实的凄凉之苦。②上片后三句,以虚映实。将苍老衰败和个人忧愤结合,将思念追怀之痛和个人的身世融合。③下片“夜来”五句虚写,描写梦中之虚景,以夫妻相见“无言泪千行”之虚景写现实之孤寂冷清。④末尾三句化虚为实,想象亡妻的痛苦,实寓自己深重的悼念之情,从对方落笔,含蓄深沉。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仕途落拓之感”分析错误。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悼亡之作,写的是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没有涉及自己的仕途落拓,所以,这里的“仕途落拓之感”应为深沉悲痛的思念之情。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中间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整个上片实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现实的凄凉之苦。
其次,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最后,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2021·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悼亡诗”。但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艺术手法却独具特色,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来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B.《江城子》是本词的词牌,题中的“乙卯”是用来记录年份的。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在诗文中也会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法。
C.“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政治失意,屡遭贬谪后身心俱疲的形象,也抒发了丧妻后无处话凄凉的哀痛。
D.“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是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与上片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10.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虚实“角度来赏析本首诗词。
【答案】9.A
10.(1)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2)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A.“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错误,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前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诗人与妻子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妻子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诗歌上片写实,表达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写诗人梦中情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写诗人与妻子梦中相见,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这部分是虚写,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
(2021·贵州·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12.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1.D
12.①借助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这三句意思是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③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错误,“烟敛云收”不是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渲染乐曲的哀伤,谓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故选D。
1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为咏筝之作。上片写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凤凰山写到湖上的清风、天边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飞翔的白鹭,似乎在描绘一幅杭州西湖风景图;下片写闻弹筝,先是写筝声之哀婉,再由筝声转写弹筝人,化用“湘灵鼓瑟”典故,既喻弹筝者有湘灵之美,又营造出凄迷的意境。全词采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写弹筝而不见弹筝人,而以闻筝所见和想象来营造其美妙的意境。“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21·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即层云。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4.“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13.B
14.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⑤俯仰结合。“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故选B。
14.本题考查把握艺术手法和鉴赏诗句的能力。作答时,指出诗词运用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是归途所见之景。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作者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作者使用叠词“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又用叠词“隐隐”修饰“层霄”,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叠词的运用,使诗词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的愉悦之情。另外,这两句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从写景的角度看,这两句使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
(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D.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16.这首词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答案】15.A
16.①热爱自然山水,面对宁静又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心情舒展而惬意。②淡泊名利,“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严子陵也是空有钓名之想,不能尽享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③对自然永恒的赞叹,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抒发了对自然永恒的感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错误。心情并不急切,而是悠闲自得的惬意。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算当年,虚老严陵”,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整合以上内容,得出答案。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2021·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九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7.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B.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
C.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痛悲切。
D.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
18.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答案】17.B
18.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错在“上片虚写”“下片实写”,应为上片实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写“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虚写。故选B。
1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对妻子闺阁中梳妆的美好形象的描写,通过妻子的梳妆、无言、流泪来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而贺词则感慨“谁复挑灯夜补衣”,通过想象妻子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夫妻的患难与共的情感。可从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