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论语十二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识时务 B.吾日三省吾身/夜以继日
C.于我如浮云/其一犬坐于前 D.匹夫不可夺志也/非淡泊无以明志
2.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1.D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句意: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句意: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时,时代、时机。
B.句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日,白天。
C.句意: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于,介词,对于/句意: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于,介词,在。
D.句意: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志,志向/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志,志向。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
C.“其忧”是“不堪”的宾语,不应断开,应在主谓之间,即“人”与“不堪”之间断开。
故选C。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③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④孔子说:“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⑤孔子说:“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宣扬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答案】3.B
4.D
5.B
6.①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如此而已。
【解析】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错:安置。
C. 句意: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诛:责备。
D. 句意: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说:喜欢。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B;
“夫”字是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错,曲解了“无伐善”的意义,“无伐善”意思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盍,何不;共,共同享用;敝,破旧。
(2)题得分点有:女,通“汝”;奚,何,为什么;以,而。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③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⑤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⑥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7.(2022·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一模)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______;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______。
(2)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 人口众多 收十分之一的税
(2)①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凭良好的德行能使百姓服从,就像北极星被别的星辰环绕着那样;
②统治者应该以仁治国,凭仁爱之心使百信归顺;
③统治者的仁爱就像风,百姓的行为就像草,统治者的仁爱影响着百姓的行为。
④统治者不应一味地滥用暴力,搜刮百姓,残害百姓,满足一己私利,统治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①以仁德之心爱民;
②用减轻赋税富民;
③仁德礼教民。
孔子主张十分之一的税,减轻百姓负担,使老百姓财富充足,民富则国强,我国先后取消了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减轻一些企业税负,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由后文“富之”“教之”可知是让人民的富裕,对人民的教育,“之”指代百姓;先秦生产力落后,所以人口的多寡与当时的经济相关,使人民富,对人民进行教育,前提都是要有足够多的人民,所以在这里推之“庶”的意思是“人口众多”。
②“二”是十分之二的税,“二,吾犹不足”意思是:哀公认为十分之二的税尚且还不足够。可知有若说的“彻”表更少的比例,所以“彻”译作“十分之一的税”。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翻译: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可知这里孔子让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像北极星众星拱之。
由原文“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翻译: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由原文“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翻译: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这里把统治者的仁爱就像风,影响着如草的百姓。
归结以上两点,只有仁爱,德行到位,百姓才会听取,人心所向,并且统治者不要用暴力治理百姓。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思想观点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孔子的几则内容,分别阐述了:①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②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④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⑤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根据每一段的内容总结可得①以仁德之心爱民②用减轻赋税富民③仁德礼教民的思想主张。
孔子经过赋税政策,引领现在的税收政策向好的态势发展。并且孔子主张统治者对老百姓进行道德引领,使老百姓懂礼仪知礼仪,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当下中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百姓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公民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
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呢?”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2022·北京·101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8.“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9.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8.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9.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10.(1)第一则材料中,“廋”的意思是_____。
(2)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交友要想做到不失误,首先需要学会_______。在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强调群居时谈论内容要符合_______的原则。
11.第三则材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译为“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李泽厚先生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你认同哪一种?试分析。
【答案】10. 隐藏 识人(察人) 义(道义、仁义,意思相近即可)
11.(1)认同杨伯峻“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①孔子交友强调以“仁(义)”为标准,交友应选择志同道合之人,看重朋友的德行。②“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道义(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对君子自身道义上的要求。
(2)认同李泽厚“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①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要看到朋友的长处。②表明朋友各有长处,要取长补短,才能有所增益,这是一种友善的交友观。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名著中心思想的能力。
(1)“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廋”,意为隐藏,藏匿。
(2)根据“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可见,要学会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判断他的心理动机,即要“察人”。第二空,根据“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可见,孔子反对“言不及义”,认为这样的人很难教导,那么言谈内容就必须要符合“义”。
11.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式问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结合学过的《论语》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论证。
如认同“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可以根据孔子择友的方式,从三则材料来看,孔子在选择朋友时会“察人”,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做朋友,要求“群居”之人要符合“义”,在道义上没有达到要求的人便不应与之相处;认为君子必须“重”“忠信”,如果在这些方面比不上自己,那就不要和这类人做朋友,是从“道义”“道德”方面来作出的要求,故而“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认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可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等句子分析,他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指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要怀着取长补短,看到别人优点的态度去交友,才能有所增益。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言语都和义理不相关,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12.(2022·北京·昌平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材料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有很多成语源于《论语》,请写出一个出自以上材料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并简要说明。
【答案】(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2)体现了孔子关于“勇”的看法,在他看来,有勇无谋,不能成就大事。“勇”不是蛮干,而是智勇双全,能睿智地选择进退。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并把握成语的能力。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暴虎冯河”,该成语意思是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也比喻勇猛果敢。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意思是遇到事情小心谨慎,善于谋划才能成功。惧,畏惧,谨慎。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孔子在评价子路时说其“好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好勇斗狠,而是说他凡事全凭血气之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遇事比较冲动,处事急躁,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是很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陷自己于不利。为人处世有时虽然需要果断和勇敢,但却不能因此而鲁莽行事,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子路是一个急躁冲动的人。从上述言谈中不难看出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之严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孔子深知其中的危害。这番批评,目的是让子路在平时多收敛些,行为上不要过于偏激,否则于己于人都不利。当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对子路的勇敢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中肯客观。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有所褒扬。褒扬的目的则是告诉子路,鲁莽冲动固然不对,但英勇果断却是优点,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是值得表彰的英雄气概。只是勇猛不要过头,要注意把握其中分寸。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批评子路“好勇”的时候,也是在提醒子路“好勇”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一时脑热,徒逞匹夫之勇。真正值得提倡的“勇”不仅是有法可依,而且还应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
材料二:生动地描绘出了夫子与性格迥异的两个弟子的一段谈话。前面一部分夫子和颜渊的谈话,恬然自在,注重谈道,他对颜渊也是满心赞赏,谈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心性之学时,更是云卷云舒,锋颖全无,没有丝毫的意气。可是到了子路的行三军之问,就色相炽然,起了烟火气儿,夫子对于子路的谈话也似父相子,意短韵长,谈话的内容也骤然变成了行军之道,军事之学。颜子是可以做到行藏无碍,子路呢,有志于行道,但是不见得无固无必之心,但他们呢,都算得上是有道的人。夫子是如此的赞美颜渊,一是赞叹有可行可藏的道在身,二是赞他有可藏可行的心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材料二: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022·浙江绍兴·模拟预测)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13.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14.“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答案】13. 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
14.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1)从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颜回却能照样快活。颜回的“乐”与物质生活无关,这种“乐”应该在精神方面,而联系孔子所提倡的“道”与“仁”的观点,颜回的“乐”应是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2)在文中,“乡人”与“舜”所代表的“圣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此可以推断,“乡人”在此是“普通人”的意思,即普通的“乡民”。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内涵的能力。
在第一则语录中,“人不堪其忧”中所忧内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就是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的担忧,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忧,是对眼前事物的忧虑,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忧患。
而在第二则语录中,所忧的对象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也就是说舜已经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还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忧,是内心对自己与贤人之间差距的忧虑,所以,这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论语·雍也》)
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
(《孟子·离娄下》)
15.(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
(二)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论语·子罕》)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论语·子罕》)
(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
【答案】(1)三则语录中,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
(2)视财富地位如浮云,要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追求理想信念,要如堆山平地一样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在人生的重大考验面前,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屈,保持节操。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①中,作者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作者此处借用山水来比喻君子。山崇高伟岸、安稳厚重,水清澈灵动、奔腾不息。君子像山一样稳重沉静、厚重不移、仁爱宽厚,如水一般澄澈高洁、智慧通透、洒脱乐观、自强不息。在②中,孔子将时间比作流水,提醒人们应该惜时,不要浪费时间。而③中则体现了孔子对自然的热爱,他对曾点享受自然之美的人生理想非常赞同,体现了孔子热爱自然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分析能力。
在④中,孔子提到,即使是处在贫困之中,只要心中有道,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于通过不义之举取得的富贵,他则是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财富对自己来说就如天上的浮云,毫无价值。这体现出孔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坚守仁义的人生准则。
而⑤中,孔子用堆土成山比喻做事业,强调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⑥中,则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一个君子要像松柏面对严寒一样来处理自己人生中所要面对的困难,要在困难面前保持自己的人格,通过困难来检验自己的品格和节操。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②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③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
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
④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⑤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⑥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16.(2022·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言”有哪些认识。
【答案】认识:言要真诚实在;言是品行的外化;应慎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巧言令色,鲜矣仁”,即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所以言语要真实,切勿花言巧语。
根据“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即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可知言语是人内在品行的外化,了解一个人可从言语开始。
根据“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可知要慎重发表言论,言出必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②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③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曾而沽诸?”子曰。“洁之战!沽之战!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17.前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______的政治思想,第三则材料中的“韫”是______的意思。
18.请分析三则材料共同运用的论述手法。
【答案】17. 德治(为政以德) 藏
18.比喻论证。(1)材料一中孔子把施行“德”政的人比喻成天上的北极星,指出以德服人的道德力量。
(2)材料二中“风”是指君子的德行,“草”是指小人的德行;说明施政者要发扬君子之风,实行善政,要做好的表率。
(3)材料三中子贡将孔子比作美玉,然后询问他对于出仕的态度,面对学生的试探,孔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积极入世。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一中“为政以德”指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可见孔子提倡德治。
材料二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指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这里“风”是指君子的德行,“草”是指小人的德行;说明施政者要发扬君子之风,实行善政,要做好的表率。
可见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德治的政治思想。
“韫椟而藏诸”意思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韫”,藏。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材料一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打的一个比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的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除了能够用它辨认方向以外,所有的星辰都以它为中心。“居其所”则是指代领导者不能不胡乱指挥,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
材料二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风”是指君子的德行,“草”是指小人的德行;说明的道理:施政者要发扬君子之风,实行善政,要做好的表率。
材料三中“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曾而沽诸?”意思是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这里子贡将孔子比作美玉,然后询问他对于出仕的态度。子贡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是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所用,所以就打了这个比喻。古代君子佩玉,因此用美玉来形容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
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3)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论语十二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识时务 B.吾日三省吾身/夜以继日
C.于我如浮云/其一犬坐于前 D.匹夫不可夺志也/非淡泊无以明志
2.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宣扬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22·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一模)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______;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______。
(2)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2022·北京·101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8.“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9.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10.(1)第一则材料中,“廋”的意思是_____。
(2)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交友要想做到不失误,首先需要学会_______。在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强调群居时谈论内容要符合_______的原则。
11.第三则材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译为“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李泽厚先生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你认同哪一种?试分析。
12.(2022·北京·昌平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材料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有很多成语源于《论语》,请写出一个出自以上材料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并简要说明。
(2022·浙江绍兴·模拟预测)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13.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14.“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15.(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则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③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1)请根据上面三则语录,解说其中所蕴含的“山水情怀”。
(二)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论语·子罕》)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论语·子罕》)
(2)以上三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请根据语录的相关内容加以概述。
16.(2022·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言”有哪些认识。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曾而沽诸?”子曰。“洁之战!沽之战!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17.前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______的政治思想,第三则材料中的“韫”是______的意思。
18.请分析三则材料共同运用的论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