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大学之道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1】,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2】,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3】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1】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2】著作、秘书:官职名。【3】鹿独:疲困不振。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君:君主
B.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滋味美
C.严师为难 严:尊敬
D.跟高齿屐 跟:穿着,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然也
C.列器玩于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以此观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做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中“学之益处”。
(2022·天津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培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9.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3.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4.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18.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022·山西朔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悲,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衷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1.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译文: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
(2022·浙江丽水·高二开学考试)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2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彰明。
B.欲齐其家者 欲:想要。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统治。
29.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3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2022·上海金山·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在明明德 ( ) (2)先齐其家 ( )
(3)先致其知 ( ) (4)致知在格物 ( )
3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
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
3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4.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大学之道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1】,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2】,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3】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1】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2】著作、秘书:官职名。【3】鹿独:疲困不振。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君:君主
B.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滋味美
C.严师为难 严:尊敬
D.跟高齿屐 跟:穿着,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然也
C.列器玩于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以此观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做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中“学之益处”。
【答案】1.A
2.B
3.D
4.D
5.(1)所以(学做)老师,是用来学习做人君的方法(途径)。因此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
(2)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主管选拔人才的官员,不再是从前的亲属。
6.①懂得道理(了解道之善)。②了解自身不足,以便更努力地学习。③学可以帮助我们为师、为长、为君。④离乱之时,学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句意: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君:动词,治理。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语气副词,大概,表推测;代词,他
B.都是代词,“这样”。
C.介词,在;介词,比。
D.介词,从;介词,在。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
“难易”“美恶”都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然后”是固定词组,“这样之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C。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根据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见,选项说反了,是教导不善学习的人,事倍功半,老师还会被埋怨。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故”,所以。“师”,动词,学做老师。“所以”,用来……的方法。“是故”,因此。
(2)“及”,等到。“非复”,不再。“曩者”,从前。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见,①懂得道理(了解道之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②了解自身不足,以便更努力地学习。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可见,③学可以帮助我们为师、为长、为君。
根据材料二“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可见,④离乱之时,学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参考译文: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 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美;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为此,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用来学为人君的。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语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趿着高齿履,坐着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着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豪爽之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干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籍知识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2022·天津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培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9.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选文(一)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3.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答案】7.B
8.D
9.D
10.C
11.B
12.(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13.其一,要树立远大理想;
其二,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其三,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致知在格物”的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应是“推究”的意思。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大学”,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虑”,古义,用绳子结缀;今义,考虑。
D.“孺子”,古今同义,均为小孩子。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心”作主语,“不在”作谓语,“焉”作宾语。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在焉”不能断开,排除AB。
“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故“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之间要断开,排除D。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第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彰显;“明德”,美德;“治”,治理。
(2)“诚”,使动,使……真诚;“致”,获取。
(3)“好”,喜好;第一个“恶”,缺点;“美”,优点;“鲜”,少。
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有高远的奋斗目标。
(2)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分析,新时代的青年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3)结合“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分析,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4.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7.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18.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答案】14.B
15.B
16.B
17.D
18.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空,“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此处“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后置定语,其后填“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第二空,“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诘。“而”多作连词,表达多种关系。“其”作副词表推测、反问、婉商和祈使语气。此处是反问语气,后面与“不”搭配,应填“何”。
第三空,“则”与“而”作连词,表承接、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其”多作副词或代词。此处根据前后语意应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又用于句首,不强调先后,排除“而”“其”,应选“则”。
第四空,此处需要一个介词。“以”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原因等。“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表被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此处的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与“天下”构成后置状语,故选用“于”。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树:动词,种植。
C.句意:来取悦吴王。说:通“悦”,取悦。
D.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齐:使……整齐有序。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为: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运用了归纳逻辑”错误,根据文中出现的 “欲……先……”,“而后……”等许多逻辑标示词,可知八条目是按存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展开论述的。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在庄子看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即达不到庄子的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的追求。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他们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曾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是为“无用之用”。
而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因为不能盛水浆,不能装东西,就没有用,他没考虑过五石之瓠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言语“为其无用而掊之”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庄子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一如庄子自己,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022·山西朔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悲,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衷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1.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译文: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
【答案】19.B
20.C
21.B
22.(1)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
“视”是名词,作主语,“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格”,推究;“意诚”,使意念真诚;“心正”,使内心端正;“家齐”,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2)题得分点有:“好”,喜好;第一个“恶”,缺点;“美”,优点;“鲜”,少。
参考译文:
(一)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2022·浙江丽水·高二开学考试)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2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6.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答案】23.C
24.D
25.B
26.B
27.(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
(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
【解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如恶恶臭”意思是“好像厌恶臭气”,所以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好的”。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分别是:介词,把;/表目的,来。
B.“之”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
C.“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
D.“于”均解释为介词“在”。
故选D。
2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
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2022·北京西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彰明。
B.欲齐其家者 欲:想要。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统治。
29.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3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答案】28.D
29.B
30.D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治,治理得好。
故选D。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自……以至于……”,从……直到……。排除AD;
“以修身为本”,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排除CD。
故选B。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错误,文段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先后顺序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故选D。
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则先要获取知识;认识最真的本心。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2022·上海金山·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在明明德 ( ) (2)先齐其家 ( )
(3)先致其知 ( ) (4)致知在格物 ( )
3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
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
3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4.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31. 动词,彰明 使……整齐、有序 推及、求得、获得 推究
32.D
33.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34.第一问: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第二问:做到“人一己百”是“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基础,“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追求要求人们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
【解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一个“明”为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弘扬。
(2)本句意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齐”,使……整齐、有序,即管理。
(3)本句意为: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致”,推及,求得。
(4)本句意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格”,推究、研究。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的。
D.助词,主谓间取独。
故选D。
3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天子”,古时称帝王为天子;“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切;“修身”,修养品性;“本”,根本。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并探究评价原文观点的能力。
“此道”指前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即别人用一倍工夫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去做;别人用十倍工夫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去做。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据前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为本,而“修身”需要“格物致知”“意诚心正”,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而修身为每个人之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这就需要有“人一己百”的精神,才能够做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果真能做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一定能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效果。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