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0:15: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河北邯郸·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天津河西·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2022·湖南永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 ”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3.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文段二
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话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①穿窬(yú):穿墙(偷盗)。②餂(tiǎn):取,谋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B.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C.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D.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现多表示轻蔑意。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没,通“殁”,死;古人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如“崩”“薨”“卒”“不禄”等。
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怜爱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轻松治理天下,必须将践行怜悯他人的心与施行怜悯他人的国家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B.《诗》和《春秋》对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苏轼认为研究六经的人,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
C.苏轼认为,孔子之后,诸子百家虽各自著书立说,但是他们的言论大多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没有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苏轼对孟子论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学者可能还没理解罢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18.文段二中苏轼评价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苏轼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022·安徽芜湖·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乐、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2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3.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河北邯郸·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A
2.C
3.C
4.(1)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
(2)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5.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D。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
(2)“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
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022·天津河西·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由是观之 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天子能荐人于天
D.自贼者也 贼其君者也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怜爱别人的心,有了施行怜爱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
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
【答案】6.D
7.D
8.B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D.“然”,通“燃”,燃烧,句意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是”,这;/正确的。
B.“非”,不是;/无。
C.“于”,到;/向。
D.两个“贼”都是动词,残害。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段内容的能力。
B.“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错误,原文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知“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故选B。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022·湖南永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 ”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3.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答案】9.A
10.C
11.D
12.(1)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2)(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13.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倦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小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在“宋人”前断开,排除CD。
“视”的宾语是“之”,后面要断句,“苗”是后句主语。排除B。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画圣’顾恺之”错,“画圣”为吴道子。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错。材料二先总后分,分别讨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个问题,选项分析不全面。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乡党”,同乡;“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恶”,厌恶。
(2)“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哪;“敢问夫子恶乎长”,宾语前置句,“恶”作“长”的宾语,正确语序是“敢问夫子长恶”;“知言”,识别各种言论;“养”,培养。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意思是: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启发我们靠正直去培养。
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所以提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
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意思是“(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启发我们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
根据“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意思是: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提示我们行为要无愧于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材料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
(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文段二
盖尝求之于六经,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②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话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①穿窬(yú):穿墙(偷盗)。②餂(tiǎn):取,谋取。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B.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C.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D.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孺子,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现多表示轻蔑意。
B.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没,通“殁”,死;古人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如“崩”“薨”“卒”“不禄”等。
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怜爱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轻松治理天下,必须将践行怜悯他人的心与施行怜悯他人的国家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B.《诗》和《春秋》对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苏轼认为研究六经的人,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
C.苏轼认为,孔子之后,诸子百家虽各自著书立说,但是他们的言论大多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没有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苏轼对孟子论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学者可能还没理解罢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18.文段二中苏轼评价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苏轼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4.B
15.A
16.B
17.(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都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
(2)(他的道理)在天地之间充满,在天下传播,而且细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论述。
18.(1)道理: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深入研究其精微之处。
(2)目的:①点明孟子成为亚圣原因;②建议后世学者重点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论说的方式。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个人都能充实自己没有私欲和不做穿墙偷盗之事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这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取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这是(为了)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这都是穿墙偷盗这一类的行为。
根据上文句式结构“而仁不可胜用也”判断出“而义不可胜用也”,故在其前后断开,排除CD;
“是”是代词,作主语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也用作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错。孺子,指的是小孩子,也可指贵族妾的称号,无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之义。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需读懂《诗》和《春秋》就能够懂得圣人的道理”错。苏轼认为,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其他四部先秦古籍也需要读。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凡”,所有;“端”,萌芽、发端;“然”,同“燃”,燃烧。
(2)“放”,扩散、传播;“毫厘”,细微事物;“计”,谋划,此处引申为论说、论述。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意思是,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地方,却在精深的地方达到极点。可见,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深入研究其精微之处。
“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意思是,唉,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啊。可见,作者这样说,一是点明孟子成为亚圣原因,二是建议后世学者重点研究孟子提出的道理及论说的方式。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段二:
曾经在六经中探求学问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思想,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风。孝悌这种民风浓厚了,实行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这些道理本来并不高深而难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难以做到的。所以《诗经》教化民众,让人们歌舞悠闲安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深刻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明确那些一定不可重演的行为。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实行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但是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根源。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不重要。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善于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非常粗浅的地方开始,却在精微的地方达到了极点。在天地之间充满,在天下传播,而且细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论述。非常宽广而不能违背,非常精微而不能明白,这其中必定有他坚守的原则,而后世学者们可能没有理解它。
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充实自己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心,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充实自己没有私欲和不做穿墙偷盗之事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这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取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这是(为了)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这都是穿墙偷盗这一类的行为。”只有人们不去做穿墙偷盗的事,义才可以用不完。只要世人们说不该说的话,该说的话不说,他们的罪行就与穿墙偷盗一样。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地方,却在精深的地方达到极点。在天地之间充满,在天下传播,而且细微事物都一定有所论述。唉,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啊。
(2022·安徽芜湖·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乐、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2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3.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9.A
20.B
21.C
22.(1)(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涌出泉水(终必汇成江河)。
23.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说,孟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
“鲁公族孟孙之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于齐”作“仕”的后置状语,“孟子仕于齐”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孟子仕于齐”是“丧母而归葬于鲁也”的原因,“于齐”后应断开,排除B。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主张……崇乐、重礼”错误,“崇乐”“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自知其思想迂阔”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跟……学习;“治”,研究;“尤”,尤其;“长”,精通/擅长。
(2)“凡”,所有/凡是;“若”,像;“然”,燃烧;“达”,涌出。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可知,第一句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根据文本“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第二、三句由以上分析得出人都有“四心”,由“四心”引出“四端”;
根据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知,第四至七句把“四端”比作“四体”,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是邹国仁人。孟子,名轲,他的字没有听说过。有人说,孟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孟子有善良的品质,早年失去父亲,幼时受到慈祥的母亲三迁之教。(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周王室衰微之际,诸侯国无所顾忌,发动战争争强称霸,相互侵夺土地;当时选取士人,致力于以权术谋略为首要,认为这样的人才是贤能之士。先王的治国之道渐趋衰败废弃,各种思想一并而起,像杨朱、墨翟这样放纵的言论来扰乱时事迷惑众人的并非其一。孟子忧伤尧、舜、汤、文、周公、孔子的事业将要没落衰微,正道受阻停滞,仁义荒废、懈怠,奸邪谄媚的小人竞相奔走,邪道取代正道。在这个时候,他就羡慕孔子周游各地忧心世事,于是用儒家思想游说于诸侯国想要周济百姓。然而,由于他不愿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当时的诸侯国国君都说他思想言行不合实际,始终没有人采纳他的观点。孟子也知道自己遭逢周王朝运数将尽,而汉王朝还没有兴起之际,出仕不能辅佐君主创造尧舜时代那样和乐昇平的盛世,退隐也不能让人们遵守夏、商、周三朝的遗风,为死在世上却默默无闻感到耻辱,因此留下合乎礼法之言传给后人。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于是,孟子退隐后,编次撰集所结交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弟子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又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撰写书籍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个字。包含天地,统摄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清清楚楚,无所不在。帝王公侯遵守它,就可以获得昌盛太平,称赞祖先功德;卿大夫士遵循它,就可以效忠君主尊敬父亲,树立忠信之义;坚守志向砥砺节操的人以它为表率,就可以推崇高尚的节操,抵抗虚浮的名利。孟子这样有风范的人往往寄情于物,用《风雅》来匡正言行,可以说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是闻名于世、仅次于圣人而又学识很高的人。
文本二: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