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老子四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老子四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0:15: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老子四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浙江浙江·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企图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答案】1.C
2.B
3.D
4.(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
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C.“企者不立”是说“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踮起脚。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鯫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人。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赘行”,赘瘤;“物”,人们;“处”,做。
第二句:“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勤勉而行的人;“志”,意志、志气、志向;“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亡者”,死而不朽的人。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
“处无为之事”与“行不言之教”结构对称,中间断开;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结构一致,各自成句,中间前后均断开;
“夫”是句首发语词,“夫唯弗居”与“是以不去”是因果关系的复句,中间断开。
最后的断句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寿,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就是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2022·安徽淮南·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7.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6.D
7.B
8.D
9.(1)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2)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复众人之所过:意思是,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
B.而:连词,表转折,却。
C.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D.于:介词,在;介词,从。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曾向孔子问礼”错,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胜”,战胜自己;“强行”勤勉而行。
(2)“起于累土”,状语后置,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始于足下”,状语后置,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
参考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
(2021·湖南·株洲市第八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10.C
11.A
12.D
13.(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错误解释有:
②贵:动词,看重。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难得的财物。
④内:通“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关系。
排除②④。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
“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从事”,行事;“几成”,几近成功;“慎”,谨慎;“败事”,失败的事。
(2)得分点:“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
参考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人们在做事时,总是在成功的时候失败。因此若能自始至终谨慎小心,则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来教,(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老子>四章》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庄子《五石之瓠》
(2021·广东广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答案】14.B
15.D
16.A
17.(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2)(“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
18.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贾”,商人;“虚”,什么东西都没有;“盛”,高尚。
(2)得分点:“余食”,剩饭;“行”同“形”,形体;“处”,做。
1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理解题目中“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是一位隐者”。然后从文中找到体现老子隐逸情怀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意为,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为,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据此依据原文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文本二: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021·浙江·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答案】19.B
20.D
21.D
22.A
23.(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解析】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该句意思是: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当中。
故选B。
20.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该句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人们;“处”,做。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021·湖南·宁乡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8.结合材料谈谈老子的论证艺术。
【答案】24.B
25.D
26.D
27.(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28.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②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③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正是因为。
故选B。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 “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
(2)题得分点有:“明”,圣明;“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
在《老子》第十一章中,作者以“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为例,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道理。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作者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等,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都是格言、警句。在《老子》的作品中非常常见。
在所选的这四章中,作者既采用对偶句,如《老子》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采用的句式相同的结构形式,同时在语段中又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句式,形成了韵散结合的形式。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021·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D.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
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B.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C.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答案】29.D
30.C
31.D
32.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解析】
【分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矜:夸耀。
故选D。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其:代词,他的。
故选C。
31.
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D。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道”,此处指自然的运行规律;“余食赘行”,剩饭赘瘤,指多余无用的东西;“恶”,讨厌,厌恶;“不处”,不做。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不善良来了。所以有无互相存在,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互表现,高下相互依靠,单音与和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依存。这些都是不变的道理。
选文二: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选文三: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选文四: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老子四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浙江浙江·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企图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022·安徽淮南·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7.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1·湖南·株洲市第八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1·广东广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8.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2021·浙江·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021·湖南·宁乡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8.结合材料谈谈老子的论证艺术。
(2021·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D.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
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B.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C.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