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五石之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5 五石之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0:15: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五石之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022·广东肇庆·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
文本二:
子独不闻夫坎井①之蛙乎?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科斗③”,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④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之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之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坎井:浅井。②甃(zhòu):用砖砌成的井壁。③科斗:蝌蚪。④跨跱:盘踞。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B.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C.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D.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思想
C.莫吾能若也 若:像
D.而水弗为之加益 加:更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人,道教学派代表人物,其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B.文本一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同;人们要善于去发现一个事物的最大价值,完美地利用它。
C.文本二中,在听完“东海之大乐”以后,坎井之蛙开始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似的,生动地表现了其自惭形秽的尴尬之状。
D.为了增强行文的表现力,作者在两则文本中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鲜明,大小殊别,高下立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
10.文本二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说明。
(2021·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大的功用
C.裂地而封之 而:表修饰,不译
D.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相同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和现在人们所说的道教不属于一个体系,但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B.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
C.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又被称为《南华经》。
(2021·浙江·诸暨市荣怀英才中学有限公司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
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1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拘于时 B.聚族而谋/吾尝跂而望矣
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以明老子之术 D.以说吴王/具以告知
16.下列各句中,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一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贼仁者谓之贼/村中少年好事者
B.句读之不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凌万顷之茫然/求人可使报秦者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7.翻译: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021·上海徐汇·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庄子 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可填入括号处的虚词是( )
A.者 B.也 C.之 D.乎
19.下列对(甲)(乙)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甲文中惠子的“大瓠”之说是为了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是不会被众人认可接受的。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在提出“八条目”时,作者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20.《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2021·吉林江城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培育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2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以说吴王
2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惠子举了大瓠的例子,是为了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说明庄子的理论是不会被众人认可的。
C.惠子和庄子的辩论,实际上是事物价值的辩论,庄子的语言雄辩、精辟,从而使惠子也认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
D.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被世俗经验束缚,以用小的方式来思考用大,因而产生困扰,无法逍遥。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2021·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2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C.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
D.弟子志之 志:志向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剖之以为瓢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B.聚族而谋曰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C.则瓠落无所容 无所可用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唯道德之乡乎
28.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请买其方百金
C.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本文借助“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值不一样。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D.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五石之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答案】1.B
2.B
3.B
4.D
5.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空,“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此处“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后置定语,其后填“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第二空,“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诘。“而”多作连词,表达多种关系。“其”作副词表推测、反问、婉商和祈使语气。此处是反问语气,后面与“不”搭配,应填“何”。
第三空,“则”与“而”作连词,表承接、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其”多作副词或代词。此处根据前后语意应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又用于句首,不强调先后,排除“而”“其”,应选“则”。
第四空,此处需要一个介词。“以”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原因等。“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表被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此处的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与“天下”构成后置状语,故选用“于”。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树:动词,种植。
C.句意:来取悦吴王。说:通“悦”,取悦。
D.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齐:使……整齐有序。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为: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运用了归纳逻辑”错误,根据文中出现的 “欲……先……”,“而后……”等许多逻辑标示词,可知八条目是按存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展开论述的。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在庄子看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即达不到庄子的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的追求。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他们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曾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是为“无用之用”。
而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因为不能盛水浆,不能装东西,就没有用,他没考虑过五石之瓠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言语“为其无用而掊之”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庄子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一如庄子自己,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022·广东肇庆·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
文本二:
子独不闻夫坎井①之蛙乎?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科斗③”,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④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之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之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坎井:浅井。②甃(zhòu):用砖砌成的井壁。③科斗:蝌蚪。④跨跱:盘踞。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B.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C.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D.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思想
C.莫吾能若也 若:像
D.而水弗为之加益 加:更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人,道教学派代表人物,其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B.文本一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同;人们要善于去发现一个事物的最大价值,完美地利用它。
C.文本二中,在听完“东海之大乐”以后,坎井之蛙开始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似的,生动地表现了其自惭形秽的尴尬之状。
D.为了增强行文的表现力,作者在两则文本中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鲜明,大小殊别,高下立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
10.文本二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6.D
7.B
8.A
9.(1)我们家世世代代做漂洗丝絮,一年所得超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了这个药方就可得百金,请允许我给了他。
(2)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膝就已经被卡住了。于是它徘徊了一会儿就退了出来。
10.一个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难以进步。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我多么快乐啊!出去跳跃玩耍就在井口的栏杆上;回来休息就在残破的井壁的侧面;跳进水里,水接近我的腋下并托起我的面颊;踩泥巴时,泥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吾乐欤”一句中的“欤”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一般用在句末,因此应在“欤”后断开,排除AB。
“出跳梁乎”与“入休乎”两句中的“乎”相当于“于”,翻译为“在”,其后是地点状语,不宜分开,据此排除AC。
“赴水”与“蹶泥”是对应的内容,不宜在“赴水”后断开,据此排除BC。
当然,本题利用对称(偶)句式来断句,也可快速锁定D项。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虑”的意思是“用绳结缀”。句意为: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道教学派代表人物”说法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不是道教。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不过”,超不过;“鬻”,卖;“与”,给予。
(2)“絷”,卡住;“逡巡”,徘徊犹豫;“却”,退。
1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可知青蛙一开始觉得在井里的生活非常快乐;“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等到听了东海的鳖告诉它身在东海的最大快乐是大海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后,青蛙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说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难以进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剖开它当作瓢,则宽大而没有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无用,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做漂洗丝絮,一年所得超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了这个药方就可得百金,请允许我给了他。’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此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文本二
你难道没听过浅井的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跳跃玩耍就在井口的栏杆上;回来休息就在残破的井壁的侧面;跳进水里,水接近我的腋下并托起我的面颊;踩泥巴时,泥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哪个能像我一样!并且我独占一坑水,盘踞一口井的快乐,这可算是达到顶点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呢?”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膝就已经被卡住了。于是它徘徊了一会儿就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景象告诉青蛙,说:“千里这样的广度,不能够形容它的大;千仞这样的高度,不能够形容它的深。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多;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干旱,可是水边的陆地也没有因此而减少。大海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就是身在东海的最大快乐。”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2021·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大:大的功用
C.裂地而封之 而:表修饰,不译
D.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相同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和现在人们所说的道教不属于一个体系,但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B.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
C.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
D.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又被称为《南华经》。
【答案】11.C
12.D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庄子》为庄子所著”错误,《庄子》一书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故选D。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2021·浙江·诸暨市荣怀英才中学有限公司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乙)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
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C.《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1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不拘于时 B.聚族而谋/吾尝跂而望矣
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以明老子之术 D.以说吴王/具以告知
16.下列各句中,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一句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贼仁者谓之贼/村中少年好事者
B.句读之不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凌万顷之茫然/求人可使报秦者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7.翻译: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答案】13.D
14.B
15.B
16.C
17.(1)同样是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一个人(有人)因此得到大赏,另一个(有人)却只用它漂丝,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2)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统治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
“千金”“重利”与“卿相”“尊位”是对应关系,结构对称,“重利”作“千金”的谓语,“重利”不能断开,排除AC。
“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各有动词“衣”“入”,单独成句,中间断开,排除B。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作品思想特点的能力。
B.“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错,“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称。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在;介词,被。
B.都是介词,表修饰。
C.代词,这;助词,的。
D.介词,用来;介词,把。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定于后置句,后置定语为“不龟手之药”,修饰“宋人”。
A.一般句式/定于后置句,“好事”为后置定语。
B.宾语前置句,“句读”为前置宾语/定于后置句,“可以终身行之”为后置定语。
C.都是定于后置句,“茫然”“可使报秦”为后置定语。
D.判断句,“者”表判断/定于后置句,“有异态”为后置定语。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相同,同样;“封”,得到大赏;“洴澼絖”,漂丝;“异”,不同。
(2)“游戏”,游玩;“为……所”,被……;“羁”,束缚;“快”,畅快。
(甲)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用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纵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担任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纵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
(2021·上海徐汇·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庄子 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可填入括号处的虚词是( )
A.者 B.也 C.之 D.乎
19.下列对(甲)(乙)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甲文中惠子的“大瓠”之说是为了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是不会被众人认可接受的。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在提出“八条目”时,作者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20.《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答案】18.A
19.D
20.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B.“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
C.“之”,可作代词。作助词,可表示“的”;取消句子独立性;调节音节;倒装句中起语法作用等。
D.“乎”,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表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此处用于句尾,与前面的“有”呼应,组成“有……者”,即“有……的人”,应选用“者”。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运用了归纳逻辑”,错误,根据文中出现的 “欲……先……”,“而后……”等许多逻辑标示词,可知八条目是按存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展开论述的。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庄子看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即达不到庄子的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的追求。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他们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曾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是为“无用之用”。
而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因为不能盛水浆,不能装东西,就没有用,他没考虑过五石之瓠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言语“为其无用而掊之”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庄子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一如庄子自己,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021·吉林江城中学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培育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2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B.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以说吴王
2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B.惠子举了大瓠的例子,是为了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说明庄子的理论是不会被众人认可的。
C.惠子和庄子的辩论,实际上是事物价值的辩论,庄子的语言雄辩、精辟,从而使惠子也认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
D.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被世俗经验束缚,以用小的方式来思考用大,因而产生困扰,无法逍遥。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答案】21.D
22.D
23.C
24.(1)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成熟后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2)有擅长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事业。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虑:通“摅”,用绳络缀结。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把;
B.介词,把;
C.介词,把;
D.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而使惠子也认为大瓠是物有所用的”错。文章结尾“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并未谈到惠子的看法。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贻”,送,赠送;“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培育;“实”,结出的果实。
(2)题得分点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宋人”;“洴澼絖”,浮在水中漂洗丝絮;“事”,职业。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2021·浙江杭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2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C.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
D.弟子志之 志:志向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剖之以为瓢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B.聚族而谋曰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C.则瓠落无所容 无所可用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唯道德之乡乎
28.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请买其方百金
C.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本文借助“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值不一样。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D.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答案】25.B
26.D
27.C
28.C
29.C
30.(1)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排除AC;
“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所以在“也”之后可以停顿,排除CD;
“若夫”为发语词,前面可以停顿,排除AD;
“无誉无訾”与“一龙一蛇”结构相同,各自断开,排除AD;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弟子们记住了。志:记,记住。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都是所字结构。
A.介词,把/连词,因为。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D.代词,它的/副词,婉商的语气,恐怕。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
B.省略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
C.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请杀奚”。
D.判断句,就是使用它的地方不同,“也”字表判断。
故选C。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选C。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一”,一样;“或”,有人;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2)题得分点有:第一个“役”,役使;“不物于物”,被动句;“胡”,怎么。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 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