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兼爱(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 兼爱(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0:15: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兼爱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山东菏泽·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时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答案】1.A
2.C
3.D
4.(1)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疗疾病。
(2)前线快马飞奔送信给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对赵季良说:“北方的军队正慢慢靠近,(我们)该怎么办?”
5.(1)劝谏晋王不要强征赋税,以赢得民心。(2)劝说孟知祥联合董璋,共同拒唐。(3)提出先取遂阆后守剑门,以防内患的策略。(4)高祖驾崩后,主张速立新君,然后发丧。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实词的能力。
A.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赵季良认为应该联合(董璋)共同抵抗唐军。“以为”在此句中不是古今异义词,可以解释为“认为”,和现代汉语意思一致。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一段时间,朝延调赵季良担任果州团练使。孟知祥得到诏书,藏了起来,上表挽留赵季良,没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论辩请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顺从了他。
“匿之”,省略了主语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BD;
“明宗不得已”,主谓结构,“明宗”为主语,前面断开,“不得已”为谓语,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错误,原文为“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任命赵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的是蜀高祖孟知祥。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譬之如”,就像、如同;“攻”,治疗;“所自起”,产生的根源、发生的原因。
(2)“驰报”,骑着快马前来送信(或报告),快马飞奔送信(或报告);“故”,故意;“渐进”,慢慢靠近。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魏州税多逋负,庄宗时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可概括出,劝谏晋王不要强征赋税,以赢得民心。
由“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可概括出,劝说孟知祥联合董璋,共同拒唐。
由“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可概括出,提出先取遂阆后守剑门,以防内患的策略。
由“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可概括出,高祖驾崩后,主张速立新君,然后发丧。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圣人就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必定会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不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乱。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能治疗疾病。不知道疾病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疗疾病。治理混乱怎么会与治病不一样呢 必定要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不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就不能治理混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是济阴(今菏泽定陶)人。最初在后唐庄宗时做官,担任魏州司录。魏州的赋税多有拖欠,庄宗当时是晋王,(到魏州)探望督促。赵季良说:“您正谋划攻打夺取土地却不能爱护百姓,一旦百姓(和你)不一心,恐怕黄河以北的土地将不再属于您了。”庄宗很是钦佩敬重他。赵季良多次升官担任盐铁判官、太仆卿。
唐明宗天成元年,发布诏命任命孟知祥担任侍中。朝廷就任命赵季良做三川制置使,督促蜀地把拖欠的犒军费用送回京师,并且让他办理两川地区赋税征收事务。这时候孟知祥镇守西川,很不遵从诏令。(孟知祥)恰好与赵季良有交情,于是留下赵季良不让他返回朝延,趁机请求他担任西川节度副使。事情无论大小,大多让他参与决策。过了一段时间,朝延调赵季良担任果州团练使。孟知祥得到诏书,藏了起来,上表挽留赵季良,没有得到朝廷同意。又派人到朝廷论辩请求,明宗迫不得已,委曲顺从了他。从此,赵季良竭尽全力辅佐孟知祥,表达出自己的诚意。
赵季良通达聪慧,在谋略方面很擅长。董璋当时派人(向孟知祥)请求联姻主动攀附,可是孟知祥对董璋怀恨在心,没有答应他。赵季良认为应该联合(董璋)共同抵抗唐军。长兴年间,进奏官说唐主打算发兵征讨两川地区。赵季良请求凭借东川先夺取遂阆,这之后合并兵力把守剑门,那么唐军即使到来,我们也不会有内顾之忧了。不久,唐将石敬瑭因为遂阆已被攻占,就烧了营房返同。前线快马飞奔送信给孟知祥,孟知祥故意藏起那封信,对赵季良说:“北方的军队正慢慢靠近,(我们)该怎么办?”赵季良握举行礼说:“他们过不了绵州一定逃跑。”孟知祥大笑,拿出书信让他看。从此很佩服他的智慧。
这一年,唐明宗就颁布诏书,让赵否良担任武泰军节度使。(后来)孟知祥称帝,这就是后蜀高祖。他任用赵季良担任司空,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不久高祖病重,召见赵季良和李仁罕、赵廷稳、王处回等人一同接受临终遗命。高祖驾崩后,封锁消息没有发丧。王处回在夜里拜访赵季良,哭泣不止。赵季良严肃地说:“现在势力强大的节度使掌握着兵权,正等待时局变化,按道理应该马上拥立继位的国君,怎么可以只是相对哭泣呢!”于是赵季良与王处回拥立后主然后(为高祖)发丧。(赵季良)因为拥护推戴国君的功劳被加封司徒,进身为太保。广政九年去世,谥号文肃。
(2022·福建·福清西山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
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10.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6.A
7.B
8.A
9.(1)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
(2)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10.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错误,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后一个“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错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错误,文中的“君子”是指上层统治人物,而《劝学》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认识到兼爱的好处。
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
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凡”,大凡;“篡”,掠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
(2)得分点:“是”,这;第一个“故”,缘故;“说”通“悦”,喜欢;第二个“故”,因为;“之”,这样。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
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答案】11.D
12.B
13.C
14.(1)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2)儿子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句意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圣人”作主语,“为”作谓语,“事”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者也”作句末语气词,故应在“也”后停顿,排除A、C。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句意为: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的根源。“知”作谓语,“乱之所自起”作宾语,整个句子结构完整,“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应在“焉”之后停顿;同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和“不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和“则不能治”句式结构相似,这样断句更合理,据此排除B项。
句意: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动乱从何产生,就不能治理它。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B.“亡”通“无”,没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当”,通“尝”,尝试;“何”,哪里;“起”,起源。
第二句关键点:“自爱”,宾语前置,应该是“爱自”,爱惜自己;“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参考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动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动乱从何产生,就不能治理它。比如医生给人治病,必须知道病的起因,才能治疗,不知道病的起因,就不能治疗一样。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乱从何起,才能治理好,不知道乱从何起,就不能治理好。
圣人从事治理天下,就不得不考察乱的起因了。尝试考察过产生混乱的起因?起因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臣对君不忠,子对父不孝,这就是乱。子自爱而不爱父,所以损害父亲而自得利益。弟自爱而不爱兄,所以损害兄而自得利益。臣自爱而不爱君,所以损害君而自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乱!反之,父对子不慈,兄对弟不慈,君对臣不慈,这也就是所谓天下之乱了:父自爱而不爱子,所以损害了子而自得利益。兄自爱而不爱弟,所以损害了弟而自得利益。君自爱而不爱臣,所以损害了臣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因为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各种乱事,全是这些了。
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相爱,爱他人如爱自己,还有不孝的吗?把父兄和君看作和自己一样,何以施行不孝?还会有不慈?把子弟和臣看作和自己一样,何以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把别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谁还去偷?把别人身上的东西看作和自己身上东西一样,谁还去抢?所以偷抢的盗贼没有了,还会有大夫相乱其家,相攻其国的事吗?把别人的家看作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去扰乱?把别国看作与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去攻打?所以像大夫相乱其家,诸侯相攻其国的事都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忠孝仁慈,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从事治理天下,怎么可以不禁止人民之间相互憎恨,而劝导人民之间相爱呢?所以天下能相爱,天下就治。要是互相憎恨,天下就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以不劝人民相爱。”也就是这个道理。
(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寡,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鳌,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取材于《墨子·辞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民费而不病 病:困苦
B.强体适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归之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恶:罪恶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答案】15.D
16.A
17.C
18.(1)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
(2)法令无须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D项,“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的意思君主确实想让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乱。恶:痛恨,讨厌,不希望。
故选D。
16.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其为舟车与此异矣”意思是“他们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主语是“其”,“为”作谓语,“舟车”作宾语,所以应在“其为舟车”之后停顿,排除B、C项。“必厚作敛于百姓”意思是“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于百姓”介宾短语后置,修饰“厚作敛”,故应在“必厚作敛于百姓”前后停顿。“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句意是:用各种文彩装饰车,在用精美的雕刻装饰船。句式对称,应在中间应断开,即“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排除D项。
故选A。
17.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错。“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没有“吃不到”之意。
故选C。
18.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故”,因此;“节于身”,(圣王)自身节俭;“诲于民”,教导百姓;“足”,充足;“治”,治理。
第二句关键点:“急而行”,急着(督促他们)做;“劳”,辛苦;“故”,所以;“归”,归附。
【点睛】
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上古时候的人民不懂得建造宫室,就在山陵附近居住,在洞里居住。地下潮湿伤害人的身体,所以圣明的帝王创造了宫室。建造宫室的方法是:宫室地基的高度完全能避开地下的潮湿,宫室四面的墙完全能抵御风寒,屋顶上完全能防御雪霜雨露,宫墙的高完全能区别男女之间的礼仪,达到这些目的就停止了。那些浪费财物劳心费力,而又没有增加对人的生存有好处的,就不做了。那时使用劳役,修建城郭,百姓虽然辛苦却不受伤害。按常规征收百姓的租税,百姓虽然破费却不以此为困苦。所以圣明帝王修建宫室,是为了便于生活,并不是用来作为观赏享乐。制作衣服、腰带、鞋,是为了便于保护身体,不是为了装束奇怪。因此,圣明帝王以自身节俭,来教导百姓,所以天下的百姓能得到治理,财物费用能够充足。
现在的君主,他们修造宫室就同以上不同。他们对百姓一定横征暴敛,抢夺老百姓准备做衣食的财物,用来建造宫室,宫室中楼台亭榭弯曲美观,雕梁画栋颜色装饰考究。君主像这样造宫室,因此他左右的人都效法他,所以他们的财物不够抵御凶灾饥荒,救济孤寡,因此国家贫穷而老百姓也难以管理。君主假如确实想要使天下得到治理,并不愿意国家混乱,在修建宫室时不能不节俭。
上古时候的人民不懂得制作饮食,他们吃素食而且单独居住。所以圣人出现,教男人耕种庄稼,用来作为百姓的粮食。他们制作饮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增加气力补充虚弱的身体,达到强身填饱肚子的目的而已。因此,他们使用财物节约,他们自我供养俭省,百姓富足国家安定。
现在的君主不是这样,他们向百姓暴敛财物,用来吃丰盛的美味,蒸烤鱼鳖。大国的君主面前堆积上百个器具的菜,小国的君主面前也摆着十几样菜,眼前足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到,手不能全取到,口不能全尝遍,冬天则结冰,夏天会腐臭,国君这样对待饮食,所以左右的人都效法他们。因此富贵人奢侈,孤寡人受冻挨饿,虽然不想使国家混乱,是不可能的。君主确实想让天下安定而讨厌它混乱,在饮食上不能不节约。
上古的先民不懂得制造船和车,重的东西移不动,不能到达很远的地方,因此,圣王出现,制造船和车,用来方便人民做事。他们制造船和车只求坚固轻便好用,能运送重物到达远方。他们制造船、车用的财物少,而且得到的便利多,所以百姓愿意使用它。法令不用急着督促他们做,百姓不辛苦而财物完全够用,所以百姓归附他。
现在的君主制造船和车,与上古帝王不同。船和车坚固轻便好用都具备了,一定还要向百姓横征厚敛,用来装饰他们的船和车。在车上装饰各种文彩,用精美的雕刻装饰船,女子放弃了纺织而从事文彩,所以百姓受冻。男子离开农田而从事雕刻,所以百姓挨饿。君主像这样制造船和车,左右的人就效法他,因此那些百姓饥寒并至,不得不做坏事。奸邪的人多了,那么刑罚重了。刑罚重了,那么国家就混乱了。 君主确实想让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乱,那么制造船和车不能不节俭。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
(《墨子·兼爱》)
19.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孝”,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申明孝道并指明其作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
20.简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
【答案】19.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儒家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乱,做到了孝悌,就是抓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从兼爱开始论述“孝”,兼爱是根本。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就不会出现“不孝”,更不会出现盗贼。
【解析】
19.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识记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本题属于考查情境式默写。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对高中所学课文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及其作用。题中要求“强调申明孝道”,用孝道教化百姓,即指“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孝顺长辈、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讲述给百姓;“其作用”即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百姓经受教化知礼敬老的结果。
20.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比较分析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每则材料加以分析,依据文本内容指出其各自的论述角度并加以分析即可。材料一选自《论语·学而》,代表儒家思想,由原文“其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儒家从“孝悌”谈起,论述“仁”,“孝悌”是根本;材料二选自《墨子·兼爱》,代表墨家观点,由原文“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可知,墨家从“兼爱”谈起,论述“孝”,兼爱是根本。
【点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人的根本啊!”
材料二: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②。”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 ”曰:“瑚琏③也。”
(《论语·公冶长》)
注①造次:危难时。②器:某种器具。③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21.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 。
22.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
【答案】21.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只有某个方面的才能)
22.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之本,任何时候君子都不能舍弃仁;君子不应该只有一种才能,而是拥有多种才能。这种立德在先、又重多才的君子观,也是现代人人生修养的指南。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对子贡‘器也’‘瑚琏也’评价的言外之意”,然后到文中找到孔子对子贡的评价,理解其意思,再分析言外之意。从《论语 为政》中来看,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艺;再看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孔子认为子贡“女,器也”,认为子贡是“瑚琏”,“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但前面孔子又说过“君子不器”,可见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是君子,子贡的修养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君子之器”。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孔子眼中“君子”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再概括孔子的“君子观”,最后做出评价。从材料来看,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离开仁德,怎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这样”,这是强调“仁德”对于君子的重要性,作为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仁德;“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应是多才多艺”,这说明君子应该拥有多种才能,这就是孔子的“君子观”,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还要对此做出评价,分析该“君子观”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怎么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匆促急遽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孔子:老师,我是什么呢?孔子说:你啊,可以用一样祭器来形容。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瑚琏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兼爱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山东菏泽·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时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2022·福建·福清西山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
B.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2)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10.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021·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寡,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鳌,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取材于《墨子·辞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民费而不病 病:困苦
B.强体适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归之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恶:罪恶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
(《墨子·兼爱》)
19.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孝”,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申明孝道并指明其作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
20.简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不器②。”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 ”曰:“瑚琏③也。”
(《论语·公冶长》)
注①造次:危难时。②器:某种器具。③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21.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器也”“瑚琏也”,他的言外之意是 。
22.综合以上材料,评说孔子的君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