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苏武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苏武传(针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7:22: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苏武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治罪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2.对下列句子中关键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C.始以强壮出 空以身膏草野
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欲因此时降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单于视左右而惊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皆为陛下所成就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7.下名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尚可得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为降虏于蛮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汉亦留之以相当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B.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C.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D.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答案】1.D
2.C
3.B
4.D
5.A
6.A
7.D
8.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让”,责问。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阴”,暗中。句意: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在。句意:请在今天尽情欢宴之后,让我死在您的面前。
“于”,介词,到。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
B.“乃”,副词,于是,就。句意: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
“乃”,副词,于是,就。句意: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
C.“以”,介词,在。句意:当初在壮年出使。
“以”,介词,用。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D.“因”,介词,通过。句意:你通过我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
“因”,介词,趁着。句意:想趁着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丈人”,古义,为长辈,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对岳父的别称。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B.“货物”,古义,财物;今义,出售的物品。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C.“左右”,古义,身边人员;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句意: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
D.“谋杀”,谋划杀害,古今意思一致。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都是被陛下栽培成就出来的。
B.宾语前置句,“谁为”应为“为谁”。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C.判断句,标志是“也”。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通史”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乎”,句末语气词,吗。句意:还能得到机会吗
“乎”,介词,比。句意: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B.“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C.“于”,介词,在。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于”,介词,比。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D.“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汉朝庭也扣留他们来相抵。
“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就立当今太子为新王,来断绝秦国的念想。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错误,从文中可知,虞常想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牟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者,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行动。
故选A。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百多人一同前往。
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2022·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汉书·苏武传》(节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二)《后汉书·班固列传》(节选)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①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注】①亹亹(wěi):不倦。
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10.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举贤以自佐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天雨雪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杖汉节牧羊 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⑧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3.下列对选文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B.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C.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D.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14.范晔评论《汉书》“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大意是说《汉书》有“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的不足之处,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9.B
10.C
11.C
12.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13.B
14.不赞同。虽然《苏武传》不像《史记》中有大段“太史公曰”等评论性文字,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评论文字,但却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理由如下:
①通过卫律的嚣张无耻和李陵的卑微求全,对比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
②通过卫律卖主求荣、趋利避害、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的行为,嚣张无耻,不可一世的嘴脸,与李陵兵败而叛国,具有矛盾、痛苦、忧愤、懦弱的情绪形成对比,表达班固对卫律的憎恶,对李陵的同情惋惜之情。
③通过苏武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表明苏武对单于和卫律阴谋的抗争,阐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的大义。
④班固转述苏武“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之语。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其赞颂肯定之情,可知《汉书》“重仁义,贵气节”。/不能得出《汉书》“轻仁义,贱守节”的看法。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当:判处。句意: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举贤以佐自”。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B.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意: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C.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D.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你(苏武)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壮烈。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壮烈。
②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雪)。句意:天上下起了雪。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得以在晚上见到了汉使。
④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句意: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⑤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⑥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⑦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向上到了天,无以复加。
⑧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①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⑥为名词作动词;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④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畔”,通“叛”,背叛;“亲”,双亲;“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要见你干什么。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让读者百读不厌,也难怪他们能成名成家啊!
“事”作“序”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固之序事”,“之”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赞同。
从形式上看《苏武传》不像《史记》中有大段“太史公曰”等评论性文字,没有直接写出作者的评论文字,但具体内容上却鲜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①“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通过卫律的嚣张无耻和李陵的卑微求全,对比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和坚贞不屈。
②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是写卫律卖主求荣、趋利避害、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的行为,嚣张无耻,不可一世的嘴脸。“陵降,不敢求武……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这是李陵兵败而叛国,具有矛盾、痛苦、忧愤、懦弱的情绪表现。他们二人和苏武形成对比,表达班固对卫律的憎恶,对李陵的同情惋惜之情。”
③“欲自杀,胜、惠共止之”,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通过苏武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表明苏武对单于和卫律阴谋的抗争,要包有尊严,要坚持到底。从而阐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的大义。
④班固转述苏武的话“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之语,表现苏武的视死如归、忠君报国的精神。这都表现出作者对其赞颂肯定之情。
综上可知,不能得出《汉书》“轻仁义,贱守节”的看法。
参考译文:
(一)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苏武说:“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二)
史官范晔评论道: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作为史官,学识广博,大义昭著.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像班固叙事,文辞华美却不妄加抑扬,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让读者百读不厌,也难怪他们能成名成家啊!他们的评价意见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
(2022·辽宁·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让行
B.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为之于未有
B.人而不仁,如乐何/惶恐饮药而死
C.举贤以自佐/赐钱二百万以葬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李陵的动之以情,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B.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C.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威逼利诱,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9.下列句子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20.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答案】15.A
16.C
17.A
18.C
19.D
20.(1)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
(2)(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让:让行”错误,“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的意思是“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所以“让”的意思是“责备”。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到;介词,在。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B.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因害怕而服毒自杀。
C.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D.连词,于是;介词,凭借。句意: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教使者谓单于”主语省略,“谓”是动词,“单于”作宾语,结构和语意均完整,“单于”后断开,排除选项CD;
“足”是名词作主语,与“有系帛书”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C.“在饮酒叙谈之中威逼利诱”错误,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
③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是李陵自愧之言。
排除③⑤。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素”,一向;“使”,派;“说”,劝说。
(2)“博闻强志”,省略句,省略主语“(他)”,补全为“(他)博闻强志”;“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娴”,擅长。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2021·山西·盂县第一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中郎将:秦置中郎,至东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西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品秩为“比两千石”,属九卿之一光禄勋管辖。
D.舍人:古代官职名,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21.D
22.C
23.B
24.(1)你作为汉朝的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凭什么见你呢?
(2)现在如果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只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意思是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我”作主语,“相如”作谓语“见”的宾语,“之”作谓语“辱”的宾语,“必”作状语修饰“辱之”,故应在“必辱之”的前后停顿,排除A、B、 C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廉颇)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至东汉分五官、左、右三署”“西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错,朝代说颠倒了。正确的是:中郎将,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东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错。原文是“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而怒斥卫律是在苏武痊愈受审之时,卫律劝降,“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所以,原文中苏武自残是在审讯之前,该项说成“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顺序颠倒。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畔”,通“叛”;“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何以……为”,固定句式,凭什么……呢;“汝见”,宾语前置,见你。
(2)题得分点有:“所以”,表原因;“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急”,危难。
参考译文:
材料一: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想要杀了卫律。缑王曾私下拜见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该都让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凭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材料二: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25.以下语句中划线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论虞常 论:商讨 B.副有罪,当相坐 坐:连坐
C.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收藏
26.下列句子中划线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因此时降武 B.空以身膏草野
C.反欲斗两主 D.乃幽武置大窖中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答案】25.A
26.D
27.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解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会同判定虞常的罪。论:判罪。解释错误。
B.句意:副将有罪过,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坐:连坐。解释正确。
C.句意:公羊产子才能回来。乳:生子。解释正确。
D.句意: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去:收藏。解释正确。
故选A。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降”,使动用法,使……降。
B.“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幽”,囚禁,没有活用现象。
故选D。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畔”,通“叛”,背叛;“背”,离开、抛弃;“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苏武传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吉林·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治罪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2.对下列句子中关键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C.始以强壮出 空以身膏草野
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欲因此时降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C.单于视左右而惊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皆为陛下所成就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7.下名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尚可得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为降虏于蛮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汉亦留之以相当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B.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C.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D.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2022·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二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汉书·苏武传》(节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二)《后汉书·班固列传》(节选)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①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注】①亹亹(wěi):不倦。
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10.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举贤以自佐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单于壮其节 ②天雨雪 ③得夜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杖汉节牧羊 ⑦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⑧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3.下列对选文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B.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C.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D.若固之/序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14.范晔评论《汉书》“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大意是说《汉书》有“缺少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气节”的不足之处,请结合选文(一)谈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2·辽宁·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让行
B.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为之于未有
B.人而不仁,如乐何/惶恐饮药而死
C.举贤以自佐/赐钱二百万以葬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李陵的动之以情,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B.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C.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威逼利诱,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9.下列句子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20.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021·山西·盂县第一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中郎将:秦置中郎,至东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西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品秩为“比两千石”,属九卿之一光禄勋管辖。
D.舍人:古代官职名,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
25.以下语句中划线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论虞常 论:商讨 B.副有罪,当相坐 坐:连坐
C.羝乳乃得归 乳:生子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收藏
26.下列句子中划线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因此时降武 B.空以身膏草野
C.反欲斗两主 D.乃幽武置大窖中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