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老子四章(专题讲解)—【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老子四章(专题讲解)—【暑假预习】2022年新高二语文拔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2 08: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老子四章
一、《老子四章》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1、原文
老子四章 〔先秦〕 老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2、课下注释: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迈步越过。
余食:吃剩的食物。
赘形:身上的赘疣。
智:聪明。
明:圣明。
寿:长寿。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垒土:堆叠的泥土
3、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4、赏析: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
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二、文化常识积累
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