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6: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结一段丝路尘缘,读一本旷世奇书
《西游记》阅读指导
学习目的:
1、探索小说阅读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角度的方法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2、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前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学习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请大家思考,这首歌跟那部名著有关?这部名著为什么这样取名?
对,这是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白龙马》。大家有想过,这部名著为什么这样取名吗?大家有想过,对一部名著的阅读,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吗?请生发言,老师归纳并板书:
PPT显示:
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
一、对书名的解读;
二、对作者的解读;
三、对人物的解读;
四、对故事情节的解读;
五、对作品主题的解读……
二、解读书名:
PPT显示
一、因为故事是以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为原型;
二、因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生产力低下,还无条件向东、向南(大海)、向北(草原)发展;玄奘取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两大文明碰撞交流的反映;
三、关于作者的解读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通过作者的解读,明白,一部名著的作者一定是经历曲折,阅历丰富的人。所以,如果
你正经历不顺,那么“请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而且,司马迁经历遭受腐型发愤而成《史记》;曹雪芹,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遂成《红楼梦》;鲁迅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终成大家。所以,生活的不如意,我们可以把它变成财富。
四、关于情节的解读:
情节的解读有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分别是:
PPT显示
一、文字的解读:即读故事,把书读顺;
二:文学的解读:即读形象,把书读懂;
三:文化的解读:即读内蕴,把书读透
(一)、文字的解读:即读故事,把书读顺;
请大家先看一下一段文字,《车迟国斗法》理解“破烂溜丢一口钟”的意思。
那国王只教放行。鹿力大仙又奏道:“陛下,我师兄原有暗风疾,因到了高处,冒了天风,旧疾举发,故令和尚得胜。且留下他,等我与他赌隔板猜枚。”国王道:“怎么叫做‘隔板猜枚’?”鹿力道:“贫道有隔板知物之法,看那和尚可能够?他若猜得过我,让他出去;猜不着,凭陛下问拟罪名,雪我昆仲之恨,不污了二十年保国之恩也。”真个那国王十分昏乱,依此谗言,即传旨:将一朱红漆的柜子,命内官抬到宫殿。教娘娘放上件宝贝。须臾抬出,放在白玉阶前,教僧道:“你两家各赌法力,猜那柜中是何宝贝。”
  三藏道:“徒弟,柜中之物,如何得知?”行者敛祥光,还变作蟭蟟虫,钉在唐僧头上道:“师父放心,等我去看看来。”好大圣,轻轻飞到柜上,爬在那柜脚之下,见有一条板缝儿。他钻将进去,见一个红漆丹盘,内放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用手拿起来,抖乱了,咬破舌尖上,一口血哨喷将去,叫声:“变!”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临行又撒上一泡臊溺。却还从板缝里钻出来,飞在唐僧耳朵上道:“师父,你只猜是破烂流丢一口钟。”三藏道:“他教猜宝贝哩,流丢是件甚宝贝?”行者道:“莫管他,只猜着便是。”
  唐僧进前一步,正要猜,那鹿力大仙道:“我先猜,那柜里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唐僧道:“不是,不是,柜里是件破烂流丢一口钟。”国王道:“这和尚无礼,敢笑我国中无宝,猜甚么流丢一口钟。”教:“拿了!”那两班校尉就要动手。慌得唐僧合掌高呼:“陛下,且赦贫僧一时,待打开柜看。端的是宝,贫僧领罪;如不是宝,却不屈了贫僧也?”国王教打开看。当驾官即开了,捧出丹盘来看,果然是件破烂流丢一口钟。国王大怒道:“是谁放上此物?”龙座后面闪上三宫皇后道:“我主,是梓童亲手放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却不知怎么变成此物?”
再来看一下视频,不光我们有这样的误读,86版的《西游记》的导演也曾这样误读过,播出以后,收到很多观众的反馈,修改成今天的版本。同学们明白了吗,阅读名著首先是文字的解读,读准文本字面的意思。
(二):文学的解读:即读形象,把书读懂;
《西游记》这部作品里的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大家几乎齐声答:喜欢孙悟空,不喜欢唐僧。
孙悟空为什么招大家的喜欢,却不被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上呢?大家说说,唐僧为什么不招大家的喜欢?学生发言:胆小,软弱,无能……
刚才大家说的,都是86版的《西游记》给大家造成的表象。老师用调侃的方法来总结一下,唐僧不着大家喜欢的原因:
官僚主义严重;
昏庸无能;
不学无术;
坐享其成。
不仅我们有这样的误读,很多读者也如此。我们在《西游记》的第九回读到,玄奘的父亲陈光蕊其实真是的情况,玄奘的父亲虽不是状元,但是饱读诗书;自幼聪颖,《西游记》里关于唐僧的身世是编造的;玄奘法师自幼爱好佛学;西天取经一波三折,历经17年的风风雨雨。他的壮举成为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的人物,今天,也继续感动着我们。今天,我们纪念唐玄奘的方式把他写进文学作品里,让他的名字随着文学作品广为流传。但是《西游记》里有三个误区:1、唐僧取经是个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2、唐僧的名号不是特别的称号,是对唐朝的和尚的统称。假如,他是宋朝的和尚,那就叫他“宋僧”;3、唐三藏不是唐太宗授予,是对佛教有精深研究的人的尊称。这样看来,《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的陈玄奘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历史人物唐玄奘是一个为了佛法不畏劫难的英雄,而小说中的唐僧研究佛法的目的是变成了畏唐王朝取回通知人心改变人心的法宝,使江山永固。这是有点问题的,是一个儒生的追求。孙悟空是作品中同样优秀的另一个主人。
(三)文化的解读:即读内蕴,把书读透
1、文学的解读是唐僧为我们留下了什么?他是取经过程中的精神领袖。整个取经过程以他为精神核心。这个团队缺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唐僧。他不会提散伙,不会回花果山,高老庄;取不到真经决不会回来。我们从唐僧身上看到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绝不回头的力量。
能不能从书中吸取大量的文化信息,是我们衡量一部书是否可以一种经典的唯一标志。我们2、把这一问题具化为“孙悟空”是本土猴还是“进口猴”。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大众都关心的文化问题。
你们希望他是哪里的?本土猴。是民族自尊心使然。但是,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关于孙悟空的来源,一直有争议。一种认为是本土说:以鲁迅为代表,认为是淮水里的水怪五支祁;另一种是进口说,认为是《罗摩衍那》里的猴国大将哈努曼。在1983年由季羡林翻译,那么,吴承恩怎么知道的。
3、PPT显示淮水里的水怪:无支祁的形象,以及中国古代的关于猴子的经典故事里的猴子都是好色的,而《西游记》的猴子却是唯独不好色,这个差别很大。
PPT显示《罗摩衍那》里的哈努曼的形象,可以变化,充满正义。
4、总结归纳:孙悟空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出现印证着丝绸之路大背景下的文化交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受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孙悟空;受道教文化影响下的齐天大圣;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美猴王;从孙悟空的演变看出文学和文化的魅力。
(四)、从孙悟空看“三教合一”。
PPT显示
首先孙悟空的名字看,————;
其次,他学的是长生不老,七十二般变化,体现的—————————————;
第三,师傅的住处、名字,传授的功夫,可以看出————————————————
第四;取经的目的是——
不仅孙悟空,其他师徒三人的言行也都充分体现着三教合一
任何一部名著,都不是某一种思想的传声筒,他应该是现实的反应。他是作者理想的寄托。
五、作业布置:PPT显示
1、分析一下为啥要在柜子里面放“破烂流丢一口钟”?
2、《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除了娱乐功能西游记的社会功能:歌颂玄奘取经的壮举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你从文中选一节来赏析。
大中国的雄风再起,新丝路的赞歌由大家来唱响。让我们在《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声中,向着发展中国,壮大中国的新丝路,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