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6: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吕氏春秋》
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
2、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思、论、练等活动过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一、介绍出处及《吕氏春秋》
本文节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 ,是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 卷,分为 纪、 览、 论,共一百六十篇。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览》
吕不韦
26
12 8 6
学生抢答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gài j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展示 1、我来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2 、问题探究:
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②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展示2: 我会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等到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翻译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 其家 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汲,从低处往高处打水。
代词,他
告诉
挖掘、开凿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家的人)告诉别人说:“我们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表因果
补、留、换
有闻而传 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 之, 闻 之 于宋君。
听说
译文: 有人听说了这话以后就传播开来说: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讲述
使知道
翻译2
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传播
这件事
这件事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留、换、调
表顺承
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 闻之 若
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这件事
应答,回答
消息

翻译3
派遣
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这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寻到像这样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寻求


知道
留、换、调 、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丁家人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展示3:我想说。
① 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分析其原因。
①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②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找断句方法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试找出一两个断句的方法。
宋 之 丁 氏 家 无 井 而 出 溉 汲 常 一 人 居 外 及 其 家 穿 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 人 有 闻 而 传 之 者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无 闻 也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一)什么叫断句
(二)断句的步骤
1、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大意全理解,方可动手把句断。(切忌一边看一边断)
2、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先易后难细分辨)
3、反复咏诵,检查修正。
①及 其 家 穿 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 人
②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③公欣然 曰 白 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 拟 兄 女 曰 未 若 柳 絮 因 风起
方法一、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言” “白” “语”“道” 等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即可进行断句。
/
/
/
/
/
/
/
/
(三)、试断句,找方法
学以致用: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①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令 人 问 之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②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③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子 子 又 有 孙







方法:找顶真,定句读
①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炳 烛 之 明





方法二、 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而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③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方法三:找名词(或代词),辩主宾,定句读。(主语前,宾语后断开。)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小试牛刀:
①狼 胀 如 牛 股 直 不 能 屈 口 张不 能 合
②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大 大 不 可 小也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方法四、 找语气词,定句读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哉、耳、矣、乎、耶……
五、课堂小结。
一、前提: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巧用
方法
  先易
后难
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
一、察对话,定句读
二、据修辞,定句读
(顶针、排偶……)
三、找名(代)词,定句读
四、找句末语气词,定句读
二、
三、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③ 御者:驾车的仆夫。
六、课后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告臣曰( ) 2.我欲之楚( )
3.离楚愈远耳(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四、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告臣曰( ) 2.我欲之楚( )
3.离楚愈远耳(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四、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
到......去
罢了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