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
地理差异显著1.主要差异
自然地 理差异 气温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降水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地势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人文地 理差异 农业 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 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较高、西部较低
风俗习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民俗、饮食、建筑、衣着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异
比较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
主要地形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_____高原 ___________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气候类型 ________________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月均温 <0℃ _______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热带、亚热带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黄土
长江中下游
温带季风气候
>0℃
比较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河流水文特征 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除外),冬季结冰 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典型植被 ________________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 ______、玉米、谷子 ______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油菜
糖料作物 ______ 甘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小麦
水稻
甜菜
比较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典型水果 苹果、枣 柑橘、香蕉、椰子
传统饮食 以面食为主 以米饭为主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防寒保暖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通风散热
传统运输方式 以陆运为主 ______________
传统体育项目 溜冰、滑雪 游泳、赛龙舟
以水运为主
口诀记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农不同;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
东北春小麦,作物年一熟;华北冬小麦,两年能三熟。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北河汛期短,水文特征变;有冰流量小,沙多水位变。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
湿润半湿润,八百降水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亚热阔叶林;以北冬寒冷,落阔叶广泛。
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依据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
名称 位置 范围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
名称 位置 范围
西北 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青藏 地区 位于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主导因素
1.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1)气温方面: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2)降水方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
(3)气候方面: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河流方面: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界线;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5)农业方面: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集中分布地区的分界线。
(6)区域方面: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7)植被方面: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2.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主要地理差异
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划分依据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南 非季风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西 受地势因素影响,海拔高,气候寒冷
地形特征 平原、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高原和盆地为主 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 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 高原山地气候: 日照充足,
气温低
主要河流 黄河、海河、 黑龙江 长江、珠江 塔里木河 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等
农业类型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河谷农业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等 水稻、油菜等 小麦、瓜果、 棉花、甜菜等 青稞、豌豆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