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由来:
2、台湾问题的性质:
中国历史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1895年,清政府割台湾岛给日本《马关条约》——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毛泽东时期:
2、邓小平时期:
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确立利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两岸关系的变化:
(1)三通四流:
(2)“三不政策”改变:
(3)民间交流团体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79年,中国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四流”。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两岸三通
1988年1月,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 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激动地高呼:“到家了!
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大陆干的头件事是认祖归宗
86岁台湾老兵回大陆
老兵祭祖
1987年,浙江舟山。72岁的台湾退伍老兵回到故乡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刊发的《告台湾同胞书》
(4)九二共识:
意义:
(5).江泽民时期:
八项主张;
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992年11月,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3年4月27日,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汪辜会谈”首次会议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1998年10月14日,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会谈
(6).胡锦涛时期:
意义:
(7).习近平时期:
意义:
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2015年,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胡锦涛会见连战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的协议。两岸同时推行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P72材料研读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 权 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 权 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 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尊重台湾的现实,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与生活方式。国家对实现统一有信心和决心,会有力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实现祖国统一。
P74问题思考
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等。
P74课后活动
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A
1.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作为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人民日报》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道。下图报道的头条新闻 ( )
A.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D.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C
2.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的完全对立阶段;1987年到1994年的开始对话部分交流单方面开放阶段;1995年至今的和平发展与反对“台独”阶段。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对台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A
3.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一国两制的出台
B.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C.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
4.“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 )
①中央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中央政府会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5.“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的同时,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人民针对台湾岛内一些势力……蓄意制造分裂的阴谋,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坚决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材料表明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有 ( )
①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②国际形势的变化 ③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断努力 ④“台独”势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6.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政策的先后顺序是( )
①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②解放台湾 ③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C
7.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将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④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B
8. 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出版界出版台湾图书达千余种,印数近亿万册。其中,仅台湾的文艺作品即出版了七百余种(截止到1990年)。另外,台湾出版界出版的大陆图书也有几千种,其中也是以文艺作品为多。这些变化充分说明海峡两岸 ( )
A.统一的阻力已经完全消除
B.文化交流频繁
C.相互交流仅限于文化领域
D.“一国两制”构想已变为现实
B
9.201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再度突破2000亿美元。据海关总署统计,1—11月,两岸贸易额为2070.6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从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材料反映了 ( )
A.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频繁 B.两岸实现“三通”
C.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A
10.下列选项中,前后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港——葡萄牙强行割占和租借
B.澳门——董建华任第一任行政长官
C.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全面实现直接、双向的通航、通邮、通商——阻碍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