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4.2 立体图形的视图
4.2.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投影、平行投影、三视图的意义,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2.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探索实物与它的三视图的关系,初步感受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转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难点:正确画出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媒体演示) 在这首诗里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这首诗隐含着一些数学知识.它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设计意图:以苏轼的诗《题西林壁》为背景,营造出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涵的数学道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探究新知 一、预习新知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感受新知,从中发现从不同的方向看,确实看到的可能不一样. 1.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字典,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况. 2.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教师出示楼房模型. 问: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出示三张平面设计图)并问每张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的? 看起来,楼房是立体图形,但是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建筑单位按照设计平面图加工,所以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首先要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再把它还原成实物图.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分别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 这样,我们就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教师板书三视图的概念.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画立体图形三视图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究 介绍三视图法:视图来自于投影.投影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如下图,在灯光下,随着手的造型的变化,墙上会出现不同的动物的影子;在阳光下,会看到自己身体的影子. 灯光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从一点发出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中心投影;而太阳光线可以看作是平行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平行投影. 视图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 视图就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图形. 例如:要做一个螺栓(如图),工人事先看到的不是这个图形, 而是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三个平面图形(如下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形制造出螺栓. 从正面得到的投影,我们把它称为主视图;从上面得到的投影,我们把它称为俯视图;从侧面得到的投影,我们把它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侧视图我们又可以分为左视图、右视图. 例1 画出如图1和图2所示的正方体和圆柱的三视图. 图1 图2 【问题探索】正方体和圆柱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视图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正方体:我们从正面看过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从左边看过去它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还是一个正方形.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正方体的三视图都是正方形. 圆柱:我们从正面看过去它的投影是一个长方形,从左边看过去它的投影是一个长方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是一个圆,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柱的三视图两个是长方形,另外一个是圆. 【教师总结】正方体的三视图: 圆柱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计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练习:观察粉笔盒、茶叶盒,试着描述它们的三视图. 分析:粉笔盒实际上就是正方体或长方体,茶叶盒实际上就是圆柱体.因此我们只要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三视图就可以了. 例2 画出如图所示的圆锥的三视图. 【问题探索】圆锥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我们从正面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三角形,从左边看上去它的投影是一个三角形,我们从上面看下去它的投影是一个带圆心的圆,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锥的三视图两个是三角形,另外一个是带圆心的圆. 【教师总结】 圆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列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指出左面三个平面图形是右面这个物体的三视图中的哪个视图: ( ) ( ) ( ) 参考答案 1.球的三视图: 圆锥的三视图: 2.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课堂小结 1.常见几何体从三个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 几何体 从不同方向看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2.画从三个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时,看得见的轮廓线用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线用虚线. 布置作业 教材129页习题4.2第1,2,3题 板书设计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4.2 立体图形的视图 4.2.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例1 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