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习目标:
一、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二、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三、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13点7分),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19年9月16日,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袁隆平在讲话中告诫学生要躬行实践、厚积薄发,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多到田间走走。
新闻的分类:广义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狭义专指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重在写事);
通讯是指丰富具体而又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的新闻体裁。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谈话报道;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
通讯: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
类别: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特点:新闻性、文学性。
“民以食为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给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是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题目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正标题引用诗句有文采而吸引读者,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标题交待了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题目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离别后多少次梦境里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现在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如此殊荣,做出了如此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如何下笔呢?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筛选、概括信息能力)”“怎么写的(结构形式、表达技巧)” 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走近文本】
(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
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袁隆平是一位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寻梦者。
第一部分
2001 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工作。
(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
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第一代,并反复分析、实践。
(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第二部分
1964 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体现了他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部分
1992 年发表文章回应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部分
1986至1997年提出战略设想,写论文等 。
(体现了他目标远大、贡献突出)
袁隆平的品质:
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袁隆平是一位 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的实践者;工作态度
袁隆平是一位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的研究者;学术品质
袁隆平是一位 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 的捍卫者;道德品质
袁隆平是一位 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的寻梦者。理想志向
“写了什么”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怎么写的?”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三、分析结构特点、作用和表达技巧:
结构特点、作用:小标题结构使层次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标题语句精妙,突出主题,富于文采。
表达技巧:1.举具体典型的事例;2.细节描写;3.用数字说话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
1、举具体典型的事例来写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2、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3、用数字说话
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第36页的数据,体现真实性)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写法小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例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新闻性:突显重点
力求真实
文学性:丰富细节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4、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多种方式结合 。
四、学以致用,助力写作:写一篇人物通讯的开头内容。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 ,写一篇人物通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运用细节描写,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可从下列2018年时代楷模中选择)
3
一、概述型,就是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
《“工人教授”窦铁成》
29年,工工整整地记下6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见证着一个人的毅力有多强。
29年,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排除送电故障300多次,负责安装的45个铁路变配电所全部一次验收通过,见证了一个人的技术有多高。
29年,培养徒弟300多人,培养电力工技师40多人,见证着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
29年,一个从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工人教授”,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用他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
二、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描述型。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三、用重要的情节、细节开头,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那一刻,我只想保护火炬”》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巴黎站,上海姑娘金晶在等待火炬交接时,受到了藏独分子的干扰,关键时刻,她不顾一切地保护着奥运火炬:“那一刻,我只想到要保护好火炬!”
四、直接引语型
《好人杨丽 ——记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丽(上)》
“杨主席,我这次来,就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工人需要您!”
在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只为亲口对杨丽说这么一句话。
干了33年工会工作的杨丽,顿时泪流满面。
五、讲故事型。
《申纪兰的市场观》
鸡刚叫过三遍,申纪兰就起床了。她穿上藏青西服,裹上那条嫣紫色围巾。像往常一样,用一把锁虚挂在家门上——这是向找她的人传递一种信息:她出门了。
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脚下踩着白茫茫的积雪,留下这位76岁老人的脚印。村党总支书记张高明对老申说,今天是12月8日,是焦化厂点火的日子,你要多说几 句鼓励的话。申纪兰一边答应一边思索着讲话内容:技术不过关,一次次停业整顿,企业会诊,应该抹去客套话,借此机会敲敲警钟。来开会的都是合股人,一切都 是市场化运作。亲兄弟,明算账,犯不上谁谢谁。她想强调的是责、权、利,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六、悬念型
《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孙志刚,男,今年27岁,刚从大学毕业两年。
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去上网。在其后的3天中,他经历了此前不曾去过的3个地方:广州黄村街派出所、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和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
这3天,在这3个地方,孙志刚究竟遭遇了什么,他现在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了。3月20日,孙志刚死于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广州市脑科医院的江村住院部)。
他的尸体现在尚未火化,仍然保存在殡仪馆内。
七、散文型
《送巴金》
满墙的中国结,飘逸的红灯笼……一切还是那么鲜亮,那么耀眼。然而,这一刻:2005年10月17日19点零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问红尘,何久存?无也,无也!
八、生平型。
《警察任长霞》
任长霞5岁时就喜欢拈枪弄棒,精神头大得很。
开始读书,任长霞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类的书籍,有空就抱着啃。当时的警服上白下蓝,任长霞喜欢,大街上一看到穿这类衣服的,就盯着看。
高中毕业,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1.58米的个头,根本达不到警校女生1.60的最低录取线。这姑娘有主意,她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上鞋跟的长筒裤,昂首挺胸去体验,量身高时使劲往上拔着,恨不得把头发丝都乍起来……
她如愿变成了警察任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