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测量》
在研究生物时,经常需要测量生物体的面积和体积,而生物体又是不规则的,本节通过四个实验,简单的介绍了测量不规则生物体面积和体积等时采用的一些特殊的方法,由于测量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本节介绍了一种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法。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本的四个实验展开探究,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不规则生物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物理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到的方法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们进行交流,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最简单,结果最准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尝试测量生物体的长度,质量,温度,面积,体积。
2.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
3.说出测量不规则生物体面积、体积等物理量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2.能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能用体温计测体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与同学交流测量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
测量叶子的面积。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说起“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你一定不会陌生。对于一头体大身重的大象,许多大人都想不出称量体重的好办法,而7岁的曹冲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后,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打开课件第2页。
【讲授新课】
探究·实验·1测树叶周长
教师: 分小组讨论测量叶片周长的方法,先测量自己手中的叶片,然后小组成员间再交换测量。
学生:小组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测量方法。在测量时注意记录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实验报告单
测量叶片的周长
实验用品:细绳、叶片、刻度尺。
次数 1 2 3
周长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结果,比较各个结果之间的差异,引出误差的概念。
引起误差的原因: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解决办法: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
探究·实验·2测树叶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会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了,可是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请学生小组讨论,大胆设想。
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利用工具开始操作,把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实验报告单
测量叶片的面积
实验用品:方格纸(每小格边长1厘米)。
探究·实验·3利用量筒和水,测一粒葡萄体积
研究生物时,经常需要测量生物的体积,比如要测量一颗葡萄的体积,你会怎样测量呢?
教师:在未实施方案前,引导学生看书第10页的图片资料,提问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小组讨论,最后确定测量方案,小组成员操作,交流测量结果。
提示: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是一种粗略的计量法,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都会引起较大的误差。量筒是厚壁容器,绝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也不能在其中溶解物质、稀释和混合液体,更不能用做反应容器。
探究·实验·4测热水温度
教师:教师准备四个大烧杯,分别盛有热水、冷水、同样温度的温水(两杯),要求学生把左手放入热水中,右手放入冷水中,然后拿出两手同时分别放入两杯温水中,凭手的感觉判断两杯温水温度的高低。
学生:讨论、实验。
教师:在研究生物时,我们需要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水温就是人工养殖虾蟹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水温是否适宜呢?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提示: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接触烧杯壁、水银球应该在液面以下,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液面的下凹面平行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学生在小学接触过测定体温、水的温度及空气的温度,所以他们对测量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没有接触过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因而在测量方法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不太理解什么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他们也许会把“误差”与测量时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