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专题二 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专题二 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23:26:46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
一、世界三大宗教
异同点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不同点 产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1世纪 7世纪初
发源地 古印度 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中的耶稣 穆罕默德
基本主张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独尊安拉
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
地点 都产生于亚洲
教义 都宣扬忍耐、顺从等
影响 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比较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改革
项目 大化改新 法兰克王国改革
时间 从646年开始 8世纪前期
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形成
三、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
项目 中国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庄园为单位
城市 城市规模大,以政治职能为主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以经济职能为主
思想文化 文学和科学技术发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文化落后、思想愚昧
认识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初,西欧地广人稀,居民村落主要在庄园中,按照传统的法律和习俗生活。各个庄园之间几乎互不影响,经济生活自给自足。
——《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一个理论模型》
材料二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人口高达150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市。——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后……形成了城市。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 000人,拥有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部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西欧庄园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哪些不同
项目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
城市功能 以政治功能为主
城市规模
市民阶层的作用 市民阶层没有分化出独立的阶级    
自治权 没有自治权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西欧城市兴起背景和自治城市出现的重大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流行开来。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 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尽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领土和年代上显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什么 这次改革给西欧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这场改革后西欧乡村出现了何种典型的组织形式
(2)材料二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的改革,请写出这次改革的经济上的内容和意义。
(3)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古代各国的改革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得到哪些启示”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PAGE
第 - 1 - 页 共 8 页
- 7 -专题二 封建时代的亚欧国家
一、世界三大宗教
异同点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不同点 产生时间 公元前6世纪 1世纪 7世纪初
发源地 古印度 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中的耶稣 穆罕默德
基本主张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独尊安拉
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
地点 都产生于亚洲
教义 都宣扬忍耐、顺从等
影响 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比较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改革
项目 大化改新 法兰克王国改革
时间 从646年开始 8世纪前期
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形成
三、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
项目 中国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庄园为单位
城市 城市规模大,以政治职能为主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以经济职能为主
思想文化 文学和科学技术发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文化落后、思想愚昧
认识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初,西欧地广人稀,居民村落主要在庄园中,按照传统的法律和习俗生活。各个庄园之间几乎互不影响,经济生活自给自足。
——《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一个理论模型》
材料二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人口高达150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市。——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后……形成了城市。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 000人,拥有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部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西欧庄园的特点。
答:自给自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哪些不同
项目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
城市功能 以政治功能为主 以经济功能为主
城市规模 规模大,人口多 规模小,人口少
市民阶层的作用 市民阶层没有分化出独立的阶级     市民阶层发展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自治权 没有自治权 有自治权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西欧城市兴起背景和自治城市出现的重大意义。
答: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各个庄园之间几乎互不影响,经济生活自给自足”可知,西欧庄园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第(2)题,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故西欧城市主要以经济功能为主;据“人口高达150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都市”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规模大,人口多;据“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 000人”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规模小,人口少;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发展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中世纪西欧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等方式获得了自治权。第(3)题,据材料三概括可知,西欧城市兴起背景是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据材料分析,自治城市出现的重大意义是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必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流行开来。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 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尽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领土和年代上显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什么 这次改革给西欧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这场改革后西欧乡村出现了何种典型的组织形式
答:纽带:土地的封赐;影响:形成了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组织形式:庄园。
(2)材料二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的改革,请写出这次改革的经济上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古代各国的改革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得到哪些启示”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示例:
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反观日本的大化改新,当社会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英明的统治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大化改新使得日本社会从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要包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可知,材料一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这次改革形成了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这场改革后西欧乡村出现了庄园。第(2)题,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的改革——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经济上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3)题,材料反映了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而拜占庭帝国因为封闭保守而逐渐衰落,据此提炼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PAGE
第 - 1 - 页 共 8 页
- 7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