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一、西欧的封建社会
政治 封建等级制 形成: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
内容:封君与封臣
特点:等级森严
庄园法庭 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自由和自治城市 13世纪,许多西欧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并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思想 基督教会的控制——神权至上
经济 从9世纪起西欧庄园出现,10世纪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育 12世纪大学兴起,13世纪大学取得自治地位
二、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原因及启示
项目 兴盛 衰落
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 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故步自封,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
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 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多个军事力量(阿拉伯人、十字军、奥斯曼土耳其人等)的进攻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散思维】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认识。
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1.(2021·荆门中考)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宗教” 是指(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2.(2021·阜新中考)西欧封建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的,在分封过程中,接受土地的人被称为( )
A.封君 B.封主 C.封臣 D.地主
3.(2020·济南中考改编)有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 )
A.印度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
C.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D.罗马帝国的扩张
4.(2021·南京中考)“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 )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
5.(2021·长沙中考)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面粉、蔬菜等,也为领主提供衣物,庄园有铁匠、金银匠、鞋匠等各类工匠,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B.以农业为主
C.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领主特权受到限制
6.(2021·新疆中考)如图是西欧庄园中的劳动场景。图中人物是( )
A.庄园中的居民
B.独立的小生产者
C.自营地的所有者
D.庄园法庭的工作人员
7.(2021·郴州中考)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假设穿越历史,重回庭审现场,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主持庭审的是专职法官
B.开庭地点设在教堂
C.佃户有权拒绝出席庭审
D.罚金都归教会所有
8.(2020·烟台中考)13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这表明西欧中世纪部分自由城市( )
A.实现了相对的自治
B.完全摆脱了国王和贵族的控制
C.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D.主要以武力手段取得自治地位
9.(2019·河南中考)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 )
A.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B.联络同乡之间的友谊
C.开展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D.完全脱离教会的控制
10.(2021·日照中考)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发展演变示意图。其中③处应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1.(2021·连云港中考)“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的目的是( )
A.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12.(2020·河南中考)历史学家迈尔斯教授认为,犹太人的宗教、希腊人的艺术、罗马人的法律,是现代文明里三种最真实、最强有力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座台伯河畔的城市依旧统治着世界。这里“依旧统治着世界”体现在( )
A.拜占庭帝国传承希腊文化
B.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C.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D.罗马帝国版图地跨三大洲
13.(2021·安顺中考)“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
A.保守性 B.残酷性
C.进步性 D.滞后性
14.(2021·长春中考)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如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儒家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印度文化 D.阿拉伯文化
【初高衔接】
1.(2021·大连高三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2.(2022·上海浦东高二期中)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其真正的含义是( )
A.城市的生活质量较高
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主
C.城市空气环境比较好
D.市民人身安全有保障
PAGE
第 - 1 - 页 共 9 页
- 9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一、西欧的封建社会
政治 封建等级制 形成: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
内容:封君与封臣
特点:等级森严
庄园法庭 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自由和自治城市 13世纪,许多西欧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并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思想 基督教会的控制——神权至上
经济 从9世纪起西欧庄园出现,10世纪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育 12世纪大学兴起,13世纪大学取得自治地位
二、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原因及启示
项目 兴盛 衰落
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 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故步自封,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
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 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多个军事力量(阿拉伯人、十字军、奥斯曼土耳其人等)的进攻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发散思维】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认识。
提示:(1)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这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却也是禁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枷锁。
(2)西欧封建社会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文化落后,思想愚昧,却刺激人们较早地寻求近代社会的曙光。
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提示:(1)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即自身的封闭和保守,导致帝国最终走向衰落。
(2)外族的入侵只是一个外因,而根本原因需要从内因中分析。
1.(2021·荆门中考)古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其“宗教” 是指( B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佛教
【解析】基督教诞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2021·阜新中考)西欧封建制度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的,在分封过程中,接受土地的人被称为( C )
A.封君 B.封主 C.封臣 D.地主
【解析】法兰克王国的改革中,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土地的人则成为封臣。
3.(2020·济南中考改编)有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 C )
A.印度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
C.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D.罗马帝国的扩张
【解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封形式,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封君有权管理封臣,但是无权管理封臣的封臣,不同等级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故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
4.(2021·南京中考)“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 B )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垄断组织
【解析】由题中“领主”“中世纪乡村”等信息可以判断选B。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5.(2021·长沙中考)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面粉、蔬菜等,也为领主提供衣物,庄园有铁匠、金银匠、鞋匠等各类工匠,可以制造不同的物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西欧庄园( A )
A.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B.以农业为主
C.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D.领主特权受到限制
【解析】依据题中材料描述可知是西欧庄园,依据“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6.(2021·新疆中考)如图是西欧庄园中的劳动场景。图中人物是( A )
A.庄园中的居民
B.独立的小生产者
C.自营地的所有者
D.庄园法庭的工作人员
【解析】依据题中图文信息“西欧庄园中”“农奴”等,结合所学可知,庄园中的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7.(2021·郴州中考)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假设穿越历史,重回庭审现场,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B )
A.主持庭审的是专职法官
B.开庭地点设在教堂
C.佃户有权拒绝出席庭审
D.罚金都归教会所有
【解析】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开庭地点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8.(2020·烟台中考)13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这表明西欧中世纪部分自由城市( A )
A.实现了相对的自治
B.完全摆脱了国王和贵族的控制
C.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D.主要以武力手段取得自治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依据题干材料“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可知,A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可知,B、D不符合题意;C与题干材料无关。
9.(2019·河南中考)西欧中世纪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是外来人口,几乎不享有城镇的任何政治和民事权利,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材料强调了“同乡会”或行会( A )
A.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B.联络同乡之间的友谊
C.开展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D.完全脱离教会的控制
【解析】题干材料“他们组成‘同乡会’或行会,借此享有一些保护性特权,如免税收、免兵役、免受普通法院管辖等”,强调“同乡会”或行会维护学生和老师的权益。
10.(2021·日照中考)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发展演变示意图。其中③处应是( D )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解析】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
11.(2021·连云港中考)“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的目的是( B )
A.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解析】由题中“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可见,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法典的目的是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12.(2020·河南中考)历史学家迈尔斯教授认为,犹太人的宗教、希腊人的艺术、罗马人的法律,是现代文明里三种最真实、最强有力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座台伯河畔的城市依旧统治着世界。这里“依旧统治着世界”体现在( C )
A.拜占庭帝国传承希腊文化
B.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C.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D.罗马帝国版图地跨三大洲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罗马法的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3.(2021·安顺中考)“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是对《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这一评价旨在强调《罗马民法大全》具有( C )
A.保守性 B.残酷性
C.进步性 D.滞后性
【解析】《罗马民法大全》虽然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具有进步性。
14.(2021·长春中考)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如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B )
A.儒家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印度文化 D.阿拉伯文化
【解析】拜占庭帝国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初高衔接】
1.(2021·大连高三期末)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 )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特点
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解析】由题中“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可见,西欧庄园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2.(2022·上海浦东高二期中)欧洲中世纪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其真正的含义是( B )
A.城市的生活质量较高
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主
C.城市空气环境比较好
D.市民人身安全有保障
【解析】城市兴起后,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获得市民身份后,从此享有自由。“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
PAGE
第 - 1 - 页 共 9 页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