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17: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民
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民族何时开始形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变革的时代
目录
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应变——战国群雄大变法
思变——诸子百家大争鸣
识变——社会发展大转型




一:观变——诸侯纷争大动荡
周郑 繻葛 之战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左传·桓公五年》
思考 问题 (1)郑伯为何敢于武力抗衡周王?这说明什么?
(2)郑伯为何拒绝乘胜追击周王?这说明什么?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争霸【770-476 B.C.】
01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计,海内争于战功。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战国兼并【475-221 B.C.】
1.战国初齐、晋两国国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溃表现?
01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材料
问题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计,海内争于战功。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春秋战国【770-221 B.C.】
1.“诸侯晏然弗计”反映了怎样的的社会心态?
这一心态揭示了什么问题?
2 .宗法制、分封制为何会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材料
问题
02礼崩乐坏 制度瓦解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诗经·周颂·载芟》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02礼崩乐坏 制度瓦解
石器、骨器、木器
井田制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卿-大夫-士
诸侯
天子
生产工具
生产单位
土地制度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社会结构
物质生产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02礼崩乐坏 制度瓦解
石器、骨器、木器
井田制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卿-大夫-士
诸侯
天子
生产工具
生产单位
土地制度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社会结构
物质生产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孟子》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齐风·甫田》
赋役政策如何因应?
统治方式如何调整?
社会结构如何变革?
历史转型如何过渡?
顺势而为
周平王死,王室向鲁国求车求镈。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抱残守缺
02礼崩乐坏 制度瓦解
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二:应变——战国群雄大变法
富国 强兵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
变革 制度
如何走出东周制度困境?
01商鞅其政
石器、骨器、木器
井田制
宗法大家族集体劳作
卿-大夫-士
诸侯
天子
生产工具
生产单位
土地制度
西周财富生产与社会结构示意图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普遍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国君任命
商鞅变法时期措施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郡县官僚制国家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创新
政治制度
02商鞅其治
富国 强兵 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万民同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藉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份地位…军爵塑造新社会。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创新 制度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
百代犹行秦政法。 ——毛泽东
03商鞅其人
商鞅 的境遇 商鞅,卫国人,因变法之功,由客卿而拜相,被秦孝公封给商於之地六百里
“商鞅”们 的境遇 李悝,客卿,因变法之功,在魏国拜相
申不害,中山国人,因变法之功,在韩国拜相
吴起,卫国人,因变法之功,在楚国拜相
思 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三:思变——诸子百家大争鸣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
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礼不逆矣。
-—《左传·宣公十二年》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韩非子·外储说》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孟子》
01“士”阶层的崛起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孟子 侧重“仁”
荀子 侧重“礼”
道家 庄子 追求绝对的逍遥与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尚同
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
… … …
02战国百家争鸣
02春秋思想先声
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孔子 哲学家老子
1.以仁释礼、 号召仁政、强调德治。 2.创办私学。 3.整理传统文献。 1.提出“道”的观念。
2.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秉持消极的政治态度(“无为而治”)。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 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02春秋思想先声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英〕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01民族走向融合
四:识变——社会发展大转型
其时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
——《公羊传》
其人
尊王攘夷 ——齐桓公
其论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孔子
01民族走向融合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考古出土的中山国铜器铭文,全部为汉字篆书,其内容则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于凯《战国史》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资治通鉴》
02国家走向统一
战国时代局部地区已经统一
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割据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分封制瓦解 郡县制确立
民族走向融合
国家走向统一
宗法制瓦解 官僚制确立 井田制瓦解 小农经济确立 礼乐制瓦解 百家争鸣 战国变法运动
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变革的时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观变
思变
应变
识变
感谢阅读 恳请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