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0 17: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西周分封示意图
春秋形势图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录

百家争鸣

孔子和老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课标要求: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做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形势图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战国策>书录》
春秋 战国
形式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以阵地战为主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规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土地开垦非常普遍。诸侯、中小贵族乃至一般平民都十分热衷与从开垦的荒地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些新开垦的土地从一开始出现,就带有私有性质。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铁犁牛耕、兴修水利
农业发展
社会分工
手工业发展
货币流通
商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郑国渠
战国时期尖首刀币
都江堰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新型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就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的革新的要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法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探究: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孔子和老子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孔子思想核心:“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的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三、孔子和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老子的哲学思想
三、孔子和老子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孔子和老子
3、朴素辩证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四、百家争鸣
四百年跨世纪的(百家争鸣)大辩论,其实是围绕着“我们怎样做人”“如何治国”“中国往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西周初,随着人间出现了作威作福的天子,在天上也就出现了降灾降祥的上帝。带西周末,随着人间的天子之权威的衰落,天上的上帝在人间的信仰,也就渐渐发生动摇。
——翦伯赞《先秦史》
四、百家争鸣
B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国忙变法,承认私有
C
文化:学在官府破,私学兴起。
D
阶级关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A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四、百家争鸣
核心:“仁政”思想
义利观:先义后利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人性论:人性本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四、百家争鸣
政治: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天命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四、百家争鸣
“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百家争鸣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以法治国
主张变法革新
人性:人性本恶
四、百家争鸣
兼爱非攻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四、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小结
夏商西周(统一)
春秋战国
(过渡时期:分裂)
秦朝(统一)
BC770
BC221
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
政治 宗法分封、世卿世禄 王室衰微、五霸七雄、变法改革 大动荡 大争鸣 大变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石器锄耕、井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 礼乐文明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以法治国
大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