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驿路梨花》重点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15《驿路梨花》重点知识梳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9:08: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重点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二、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三、相关介绍: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四、重点字词
1.重点字
撵走(niǎn) 驿路( yì)
简陋(lòu) 陡峭(dǒu qiào)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
竹篾(miè) 修葺(qì)
2.多音字
lù(露天) zhē(折腾)
露 折
lòu(露头) zhé(折叠)
xiù(星宿) pēn(喷泉)
宿 xiǔ(半宿) 喷 pèn(喷香)
sù(宿舍)) pen(嚏喷)
3.形近字
悠 悠闲 寨 山寨 莹 晶莹
修 修理 塞 边塞 营 经营
葺 修葺 篾 竹篾 陋 简陋
辑 编辑 蔑 轻蔑 漏 漏雨
驿 驿路 暮 暮色 峭 陡峭
择 选择 幕 夜幕 俏 俊俏
泽 恩泽 慕 羡慕 悄 悄悄
释 解释 蓦 默然 消 消息
4.重点词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红河:中南半岛大河,发源于云南省西部。
麂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腿细而有的力,善于跳跃。
哈尼:哈尼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等几个州县。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菌子:俗称“蘑菇”。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明文题。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六、简答题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4.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
【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2】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 【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5.小说设置了哪两次误会三次悬念
悬念一:“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
误会二:“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就是主人
悬念三: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6.谁是小屋的主人?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7.什么叫悬念?作用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文章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的方法: 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8.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9.“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
10.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11.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2. 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13.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14.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15.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16.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17.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8.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9.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0. 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的敬仰,也是她日后照管小茅屋的原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