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优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解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并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三、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现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请看这晨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故?请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二)多媒体展示下列词语,学生做答,教师明确: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漠、凄凉。
和煦(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演示文稿: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四)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的忧患意识。
请学生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五)拓展出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准备做些什么?
2、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必须总结、吸取。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将怎样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两题选一)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泊老人热合曼图片。
2、畅想表达
如果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写一篇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本人所讲授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接下来我就将整堂课的设计做详细的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出自课本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章,根据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这些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内容,我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案)
二、课文内容的介绍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察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大声疾呼,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前车之鉴昭示了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大体是:情景导入——默读感知——细读探究——品读赏析——思维拓展训练。
1、情景导入。美丽的画面,可以激发人的兴趣;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课堂依始,我用多媒体播放“月牙泉”的图景和音乐,在视觉格听觉的双重感受中,唤发起学生对名胜奇景面临消失危机的担忧意识,进而切入本课的主题“罗布泊”,接着请同学交流相关的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我认为导入中的另一亮点便是题目的猜想,这样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在新课改的理念批导下,学生质疑尤为提倡,也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即体现了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另外在学生猜想问题后,我对他们质疑的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是的,罗布泊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是牛马成群,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去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这样巨大的落差,不得不震撼人心,学生必然会在脑中画上一个大的问号,曾经仙湖般的罗布泊至今为什么消逝了呢?为了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将罗布泊今昔的对比图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先让他们形成一种最初感性认识,同时,强化了他们的疑问“罗布泊为何消逝了”。做好这些奠基性的工作,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继续深化对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默读整体感知。通过默读,伴随着学生自主勾划相应的语句,来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同时描写今昔罗布泊的景象的语言,也比较美,学生也起到了积累妙词佳句的作用。
接下来便进入第三个环节——细读探究,即着重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轻松,巧妙有质量地突破重难点,我采取教师点拔、小组合作研讨交流的方法。消逝的罗布泊,“昔日”的仙湖,到底是谁夺走了你的生命;是谁葬送了你的青春?是谁?是谁?带着这样的情感合作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通过文本学生可以直接找出消逝的原因是“改道”“四盲”造成的。这只是问题的皮毛而已屡为挖掘本质教师的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呢?此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学生理解主题的点精之笔。能过这些结果,我们得到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示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从而将本文的思想性提升了一个高度。另外,一个假想再次调动起大家痛惜的情感。假如斯文·赫定再次来到……会有什么感触?此时,让每位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为了使这一主题落到实处,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体验拓展。通过学生交流查找的其它人为破坏的悲剧,将本课的主旨落到实外——让我们共同敲响大自然的警钟吧!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我国西部大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请你来做指挥家,你怎样规划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假想可以促进阅读理解,深入领会课文。同进说写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要有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教育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的工程,作为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用战略性的眼光去教育学生。
最后一环节是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有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生动性,形像性的特点。可以说这是语文学习又一个较高的境界。因为开始提到文体,透过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合作体验,交流教师点拔小结便可再次提高学生学生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整堂课的过程设计。总之,我围绕“四”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全面育人为主旨)“五突出”(启发性教学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激发兴趣空出、教书育人突出、教学相长突出),体现了八字(少、精、实、活、巧、新、高),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希望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