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辛亥革命
前言1——辛亥革命之狭义及广义概念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前言2——邹容与《革命军》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
1903年,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目
录
课本内容精讲
壹
史料探究与思考
贰
课本细节外延
叁
考情精研
肆
壹
课本内容精讲
选重点,精理解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地主阶级
清政府是否尝试变革以求自救?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国人如何寻找救亡图存之新出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目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目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政治)
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军事)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经济)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文化)
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
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先驱——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
▲ 孙中山(1866——1925)及其题词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有较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政治素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
3.革命团体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
4.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 《民报》创刊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
5.英勇的革命党人与壮烈的革命运动
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预备立宪
1.背景: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2.过程: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3.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2.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结果: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2.时间:1912年3月11日
3.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任命令。
4.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辛亥革命是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总)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政治)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
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思想)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
2.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贰
课本细节外延
挖细节,深理解
三民主义
保路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后续斗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武力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满清王朝的统治,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族人民的政权;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反帝的愿望,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是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没有规定具体民权,民权享有阶层狭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办法开始时为核定地价,限制地主收入,后来又提出了“土地国有”政策,用赎买的办法来实现土地国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
……………………………………………………………………………………………………………………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答案】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这段史料也说明,孙中山这时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孙中山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结合后面的历史即可知,孙中山越来越重视“民生主义”。
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保路运动
列强的野心
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之危象
发表于1908年
作者以《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之危象》为标题,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列强在中国疯狂地攫取铁路修筑权。
漫画中,衣袖上写着“老大帝国”的老者正趴在一个硕大的西瓜上酣然入睡,在他身旁站着俄国人、英国人和日本人,他们正虎视眈眈两眼紧紧盯着这个大西瓜。俄国人踩着写有“东清铁道”(沙俄在我国东北建立的铁路网络)的瓜蔓,日本人踩着“南满铁道”(“东清铁路”中的长春至大连段)的瓜蔓,英国人左手持着一把大砍刀,双脚踩着“沪杭甬”(上海至宁波)和“关内外”(京沈铁路前身)的瓜蔓,这四条铁路都是由外国人兴建,或外国贷款兴建的。
外国列强并不满足已在中国攫取的筑路权,企图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漫画作者将路权比喻为成熟的西瓜,清政府趴在瓜上沉睡,而列强正手持大砍刀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分割西瓜,瓜分中国的筑路权。
保路运动
“路”的由来
受清末新政“振兴实业” 的影响,1904年 (光绪三十年)成都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第二年改为官商合办,1907年改为商办有限公司。采取“田亩加赋”,抽收“租股”为主的集资方式,自办川汉铁路。因此,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
人民的反抗
消息传到四川,川民极为愤慨,一旦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靠借外债来修建,那么,老百姓手中的川汉铁路股票,将变成一堆废纸。
6月17日,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发布《保路同志会宣言书》等文告,出版《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全川各地闻风响应,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重庆保路同志协会和各州、县、乡、镇、街、各团体保路同志分会相继成立,会员达数十万之众。
保路运动
清政府的血腥镇压——成都血案
四川总督赵尔丰奉清政府严令,于9月7日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首要人物,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成都数万群众相率奔赴总督衙门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人员。赵尔丰竟下令清兵当场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32人死亡的“成都血案”。
上海《点石斋画报》当年刊登了标题为《成都血案》的新闻图画。画面描绘了总督衙门前请愿群众被枪杀的场景。总督衙门前的庭院中,已有四五排请愿者跪地请愿,庭院两侧的边门,还有许多请愿者正陆续进来。衙门前走廊内的士兵正在向请愿者开枪,画面中已有五六个人倒地了。
据史料记载,当时总督衙门内外围着手执步枪的士兵,房上、街口、外庭、内堂布满武士。血案发生后,四川总督赵尔丰命令军警搜查川汉铁路公司,封闭铁道学堂和股东招待所,查封了《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西顾报》《蜀风杂志》《白话报》《启智画报》等宣传保路运动的报刊,并禁闭城门,密布街哨。
“成都血案”只是20世纪头十年近代中国历史链条中的一节,看似一个偶发事件,却引发了惊天动地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恐怕是清廷始料未及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内容?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员,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五章: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如何认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1)主观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2)局限性:因人设法、政治目的、人治色彩。
孙中山的后续斗争
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1915年领导“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
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
结果:最终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叁
史料探究与思考
读史料,勤思考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4.革命暗含失 败危机
3.感受革命党人的家国情怀情怀
2.孙中山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原因
6.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是否是革命党“妥协”的表现
5.清帝退位意义之所在
1.清末新政失败之诸多问题
7.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1.清末新政失败之诸多问题
材料一:一方面,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缺乏对世界大势的正确认识,她的权力欲望及保守、固执,使其长期动摇于保守与开明之间;摄政王载沣则生性懦弱,才能平庸,缺乏改革的魄力。另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的大臣群体唯唯诺诺,政绩平平。晚清重臣李鸿章、刘坤一去世,对新政未能有所作为。
问题一:改革决策层问题
清廷缺乏一个具有近代改革观念、改革智慧和强有力的决策层。
材料二:清廷不能掌握改革的主动权,而是处处被动,犹豫不决,屡失时机。经过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打击,清廷才被迫拉开清末新政序幕。人们纷纷质疑改革的诚意,立宪派领袖张謇就曾质问慈禧太后改革是真是假?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清廷终于未能完成政治转型。
问题二:改革的时机问题
材料三:新政之初,多数大臣对于改革阳奉阴违。新政实施中,各级官吏甚至试图借着改革之机买官鬻爵,谋取私利。预备立宪时,官制改革之事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新政的实际效果与目的相背离,也使得立宪派、传统士绅、底层百姓等对改革大失所望,加强了各阶层对清廷的离心。
问题三:改革的力量涣散
材料四:清末新政为加强中央集权,逐步收回地方督抚手中的外交权、军事权、财政权、司法权,引起了他们对中央的不满。地方督抚调动频繁、地方财政困难等,都使得清末新政在各省进展不一,成效并不理想。
问题四:地方的落实不够
2.孙中山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原因
【答案】孙中山之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时,孙中山还逐渐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推翻清王朝,创建一个新的政府代替旧政府。
3.感受革命党人的家国情怀
【解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是由血和泪写成的文字,感人肺腑。信中洋溢出对妻子浓浓的情谊,尤其描绘出“吾至爱汝”却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表明其投身革命,慷慨赴死,决不是一时之冲动,面是面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作出的决断。林觉民希望妻子能体谅其不得不赴死的苦心,并且在啼立之余,“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信末还特别注明:“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这也是担心妻子不能很好理解信中表达的意思,故有此说明。
陈意映
林觉民
4.革命暗含失 败危机
8小时占领湖广总督府 41天十几个省独立 80天民国成立
01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在这些都督中,前清军官有13人,占总数的50%;地方大员有8人,占总数的30.77%;职业革命者有5人,占总数的19.23%。而这些前清军官和地方大员中,同盟会有6人,占28.57%
①革命形势发展迅猛,集中于南方;
②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③革命派向旧官僚和立宪派妥协;
④革命潜伏着危机。
以上材料及表格说明什么问题?
5.清帝退位意义之所在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代理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发布的《清帝退位诏书》。
《泰晤士报》的评论所说:“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天子退位,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
评价:①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
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平的政权交接;
③其作用可以与英国的“光荣革命”相媲美。
5.清帝退位意义之所在
诏书全文如下:“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鄄治之告成,岂不骜欤!”
诏书中强调“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
而指明“仍合满。汉、紫、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对于“中华民族"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6.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是否是革命党“妥协”的表现
材料: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显著,他主张立宪也是真的。那时他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众望所归。以张謇为首的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支持袁世凯,和英国等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何况孙中山、黄兴等屡有表示,谁当总统都可以。他们与华盛顿的思想类似,革命不是以掌握政权为目的,而是以推翻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制为目标。革命党最初就抱定这样的态度,如光复会的誓词:“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怎么可能否认这个决议?
问题:有人说,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是革命党“妥协”的表现,你同意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并非“妥协”的表现,而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作出的正确选择。
(1)袁世凯在新政中,成效显著,当时的声誉与地位较高,当选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
(2)立宪派、列强都支持袁世凯;
(3)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不以掌权为目的,且抱定功成身退的思想;
(4)临时政府参议院全票通过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决议。
7.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湖北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就出来帮助出谋划策,他亲自起草通电,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独立大都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很多省都是新军起事,咨议局附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恃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籍社会声望。立宪派很多人都直接从事工商业,在全国工商界有广泛的基础。革命派没有这个优势,此前起义又都在长江以南,对北方影响有限。同盟会在1910年才提出不应专力广东,应力事北图。
认识:立宪派是革命派的同路人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可以说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80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辛亥革命与王朝时代的终结》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且还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肆
考情精研
明考点,巧运用
清末新政的作用
一
二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三
孙中山的领导和思想
四
革命力量
五
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分歧
六
辛亥革命的意义
七
正确认识《临时约法》
八
辛亥革命的局限
考点一:清末新政的作用
为什么说清末新政非但没有延长清朝的寿命,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1)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2)编练新军:往往成为各地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如武昌起义中的湖北新军;
(3)派遣留学生:培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4)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原来支持清王朝的立宪派、旧官僚最终倒向革命派一方。
清末“新政”产生了哪些影响?
(1)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2)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1856年完成的专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改革与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一:清末新政的作用
【答案】
论题:近代改革会引发革命。(1分)
阐述:1840年以前的清朝专制制度和经济已经落后于世界但并没有招致大规模的民主革命。近代以来清朝政府逐渐改革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如清末新政,但因其不彻底性而以失败告终,但它起的客观作用反而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爆发,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编练的新军往往成为各地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如武昌起义中的湖北新军;派遣留学生培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预备立宪中“皇族内阁”的出台,使原来支持清王朝的立宪派、旧官僚最终倒向革命派一方。(9分)
总之,清政府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加速了革命的爆发。(2分)
考点一:清末新政的作用
【2022·河北秦皇岛三模·7】下图所示的条款摘自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帝国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部分)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
第二条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五条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十一条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应有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可知,宪法规定开议院,议院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据材料“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可知,皇帝权力依然至高无上,与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不同,排除A项;据所学,《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与材料“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内容一致,可见,这部宪法没有否定《钦定宪法大纲》,排除B项;材料仅是宪法内容的展现,没有涉及宪法内容的影响,排除D项。
A.主张仿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否定了《钦定宪法大纲》C.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考点二: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021·湖南高考·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工商业繁荣,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
“其盛不亚于上海”并没有超过的意思,排除A项;
“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指的是长江沿岸,并不是全国,不能得出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的结论,排除B项;
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排除C项。
经济基础
考点二: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保路运动
考点二: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022·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29】清末新政时期,民间传言四起,“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等言论传播尤其广泛。这种现象反映出( )A.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国人有强烈的排外落后意识C.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在逐步丧失 D.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格局材料可知民间百姓对清政府实行新政的措施持反对和不认同,而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百姓的反对表明当时的清政府已经不得人心,人们普遍对政权的威信有所动摇,使得清末新政推行十分困难,反映出清政府的威信在逐步丧失,故选C项;
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清末新政是1905年,因此此时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成熟,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国人不是在排斥外洋事物,而是对清末新政嗤之以鼻,针对的是清政府本身而非新政的内容,排除B项;
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说法错误,清末新政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但是其内容对当时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还是产生了极大的进步意义,排除D项。
清政府权威
考点三:孙中山的领导和思想
【2021.1·浙江高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
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
“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
考点三:孙中山的领导和思想
【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
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
考点三:孙中山的领导和思想
【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8】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 )A.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B.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答案】C
【解析】孙中山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利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他的革命思想,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故选C项;国共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他的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考点四:革命力量
【2022·河北唐山三模·7】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本家鲜有直接投身革命活动的,而新式学堂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这表明( )A.青年学生勇于担负民族重任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C.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D.政府政策不当加剧统治危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的资本家鲜有直接投身革命活动的,而新式学堂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可知近代新式学堂为青年点燃革命火种,促使其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故选A项;
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B项;
当时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同封建统治的矛盾,排除C项;
新式学堂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不属于不当政策,排除D项。
考点五: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分歧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
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
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
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1·北京高考·7】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可知列宁认为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故选D项;
题干内容述及了列宁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肯定,但没有涉及革命的性质问题,排除A项;
题干内容述及“俄国无产阶级……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并没有说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C项因果关系错误,排除C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1.6·浙江高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高三年级第四次大联考·7】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说明辛亥革命(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 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C.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可知,起义后,各方同意五族共和,说明新疆地区民族认同感强,意味着辛亥革命推动了边疆地区民族认同,故选B项;
此时新政权尚未建立,排除A项;
材料仅体现了新疆地区对起义的态度,未表现其他地区,故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说法错误,且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C项;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江苏省高考考前押题密卷·7】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把自己看成奴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了各种制度,“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这说明辛亥革命( )A.解救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 B.使民主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发展C.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D.实现了传统文化的革命性转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可知,辛亥革命使人由奴才成为国家的主人,促进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故选B项;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解救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主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无关,排除C项;
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有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材料只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扩大了概念,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江西省二模文综·29】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 )A.女性获得同等参政权利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
【答案】C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即属于“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女子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体现了思想解放,故选C项;
材料中的行为并不是“参政”,“同等”指向不明,不清楚是女性之间的“同等”,还是男女之间的“同等”,排除A项;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有泛指之嫌,这与当时整个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比较普遍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
“崩溃”表述太绝对,材料所述实际只是部分比较先进的女性“特立独行”,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的状况,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清华大学3月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文综·28】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社会革命目标 B.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共和思想传播 D.构建了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体现了辛亥革命后,国人对共和的认可,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共和思想的传播,故选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社会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人认可共和,属于思想观念方面,民主政治体制属于政治方面,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7】辛亥革命之后通过议会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的势力多是资产阶级和其知识分子,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民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助推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改变了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D.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通过议会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的势力多是资产阶级和其知识分子,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民众也参与了这个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国家政治权力不再由专制王权所掌握,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排除D项。
考点六:辛亥革命的意义
【2022·辽宁沈阳三模·7】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 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 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答案】A
【解析】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人是中共重要领导人,他们都经历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故选A项;
结合《纲要》上册所学,辛亥革命缺乏一个能够发动广大民众的政党,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排除B、C项;
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击帝国主义等信息,排除D项。
考点七:正确认识《临时约法》
【2015·海南单科·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
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考点八:辛亥革命的局限
【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的一系列活动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民主革命任务艰巨,故选D项;
“废帝宣统”说明清帝已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A项;
“(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丧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中虽涉及帝国主义,但不能说明其势力异常强大,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考点八:辛亥革命的局限
【2022·四川统一监测·29】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 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推进社会变革与解放人民的关键是反传统,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民众的觉悟不高,故选C项;
“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说明人民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需要进行思想解放,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没有将西方富强之路与中国国情结合,是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富强的体现,排除B项;
“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说明并没有继续坚持传统,而是进行反传统,排除D项。
考点八:辛亥革命的局限
【2022·天津市南开区一模·6】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表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 B.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C.缺乏革命到底的勇气 D.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表面是说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农村的支持,其实质是说没有群众基础,故选D项;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指的是革命的基础力量,不是领导力量,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反帝反封,排除B项;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这里的变动就是农村农民的支持,同时辛亥革命也有大量的革命党人为之献身,充满了革命的勇气,排除C项。
考点八:辛亥革命的局限
【2022·广东省韶关一模·8】不同著作对辛亥革命的评述不一,下表相关评述表明( )
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A.制度构想与实践存在偏差 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C.英国的评述相对客观独立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衔的一个委婉的说法”、“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官员、下层人士、英国报纸对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政体存在不了解、误解、疑虑,这反映当时实行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故选A项;
材料讲的是部分人群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并不是讲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排除B项;
英国报纸对中国实行的共和政体存在疑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排除C项;
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要看这种思想观点是否被大多数的民众深刻理解并拥护,材料并没有反映这一点,排除D项。
考点八:辛亥革命的局限
【2022·江西上饶一模·29】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期望袁世凯反清,并表示让袁世凯做总统,以期尽快完成全国统一,达到“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的目的。黄兴也认为袁世凯是拿破仑、华盛顿,认为“今南北一家,总统得人,民国从此万年”。这表明当时( )A.部分革命派未意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清王朝统治基础遭到削弱C.革命主要任务是结束军阀分裂割据 D.袁世凯担任总统顺应民心
【答案】A
【解析】孙中山和黄兴均没有认清袁世凯的真正面目,且寄希望于袁世凯完成革命任务,并认为“以和平收革命之功”和“民国从此万年”,故A正确;
材料的核心是孙中山和黄兴对袁世凯的看法,而不是袁世凯开始逼迫清帝退位,因此B不选;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此时还没有出现军阀分裂局面,C不选;
革命派部分领导人赞成袁世凯担任总统,不等于袁世凯担任总统顺应民心,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