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0 18: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课时】
1.诵:有感情地诵读,读出壮阔味;
2.品:品味诗歌意象、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
◆ 学习目标
同学们都知道五四青年节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是我们青年人应有的特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去领会这首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新诗。
◆ 课前导入
一、认识作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评价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
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梁漱溟评价郭沫若
看一个人如何,关键看他在风口浪尖上的选择
1927年,白色恐怖最高潮的时期,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中将副主任的郭沫若,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随后被通缉。
同年,郭沫若前往江西,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被蒋介石悬赏五万银元。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郭沫若立即回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一切力量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民心的作品, 1945年飞机在东京撒下的劝降材料也是郭沫若写的。
建国之前的郭沫若,算得上爱国人士楷模,货真价实的革命家。建国后,郭沫若牵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建国后的人文社科发展和高等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中国新诗的奠基者。
代表作:《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
2.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
3.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原创性的贡献。
二、了解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新诗诗体介绍
新诗初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相关知识
★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三、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诵读诗歌
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气势。
五、品悟诗歌
思考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写实的吗?

①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②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③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诗歌意象
文本研读
◆ 整首诗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这里的“力”有两层含义: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
思考2:诗歌末尾“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最突出的一个字是“力”,如何理解这个“力”字
◆ 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思考3: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歌形象
文本研读
◆ 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篇由空中怒涌的白云,引发对北冰洋情景的赞美;接着由眼前的滚滚的洪涛,抒发对“力”的赞美,把这种力量形容成“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而且,诗歌中用感叹词“啊啊”来直接表达情感,热烈奔放,激情澎湃昂扬。
思考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诗歌技巧
文本研读
◆ 这首诗呼唤“大破坏大创造”,这正是诗人身上那种“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大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诗人那种奋起直追、高扬的个性和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诗歌感情
思考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思维导图
力的绘画
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
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
★ 诗歌结构
小 结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