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一、默写填空
1.(1)《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秉烛夜谈、共话今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诗人人老心坚、壮志不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潼关》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潼关壮阔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展现的画面与情感描绘出来。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5.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剪西窗烛”的场景(不少于20字)。
7.提到时间词语,通常会想到年月日、上下午等,而古诗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则繁多而丰富,且蕴含情感。请仿照示例,从其他三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含时间的词语并简要分析。
示例:第一句:归期,未有期。你问:何时归?我答:无准时。问中含有思念、渴望亲人归之意,答中含有思归不能归、不知何时归的苦涩和无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C.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宋代诗人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河,指黄河;②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统治区内。
10.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____________。“遗民”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象征着 。
12.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但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又有一些差别。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简要说说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问月堂酌别
【宋】范成大
半明灯火话悲酸,此会情知后会难。
四海宦游多聚散,一生情事足悲欢。
鬓丝今夜不多黑,酒量彻明无数宽。
醉梦登舟都不记,但闻风雨满江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问月堂酌别》写“半明灯火话悲酸”,请结合全诗说说他有哪些“悲酸”?
14.范成大的《问月堂酌别》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将“风雨”入诗,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风雨”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
15.本诗写出了少年谭嗣同的什么感情?
16.“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簇”字用得精妙,请谈谈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描写的景象。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的三、四两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C
3.示例:夕阳渐渐落下,羁旅异乡的游子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归家无期,心中无比痛苦。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一气呵成。
4.一、二句用了对比的手法。作用: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5.“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6.窗外,微风轻吹,竹影婆娑;窗内,红烛晕染,一室温馨。洗去轻尘,与你相对而坐,轻剪烛花,促膝长谈,不知不觉时间流逝。
7.参考答案:
第二句:夜雨涨秋池(时)。“秋”表示时节,秋季雨夜,情境中暗含“此刻”,指游子写信的时刻,思归不能归,渲染孤独凄凉的氛围,烘托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以及渴望与亲人、好友团聚的思归之情。
第三句:何,共剪西窗烛(时)。“何当”指什么时候,希望中有一天。感情由低沉凄迷变得充满希望,“共剪西窗烛”以特定的情景显示想象中团聚后的温馨时刻,其乐融融;同时反衬此刻羁旅他乡的寂寥无奈,表现出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归之情。
第四句:(话巴山夜雨)时。未来,再回首今宵,此刻此情此景。非常巧妙设想团聚的时刻,会想起今宵,阴雨连绵时。估计回忆时,不会再有此刻的酸楚了吧。这番想象更加深对亲人的思念。
8.C
9.不一致。李商隐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既有“秋”也有“雨”,蕴含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与凄凉;谭嗣同诗句中高云簇城、河流大野等皆是北方壮阔之景,此处“秋风吹散马蹄声”则表现其勇往豪迈、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0. 边关 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11.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12.前者:“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情绪高亢,慷慨激昂。后者:“又”写出了遗民对王师的期盼,既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的不满,情感悲壮深沉。
13.四海宦游有许多次的聚散;一生情事足够悲伤欢喜;鬓丝白了许多,记不得梦中登船的情景,只见到风雨为江水增添了寒意。
14.不一致,陆游诗中的“风雨”既表明写这首诗时的天气情况,又暗示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问月堂酌别》中的“风雨”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界中的风雨。
15.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6.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高云簇拥来突出潼关的高峻,不言城高而高度自见。
17.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18.三、四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