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虛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结合具体语句,賞析本文白描的写法,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重点)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连及创作背景,感悟其超风既俗的文人雅趣,体会共家国之思。(难点)
目录
一、基础知识积累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未清初文学家。代表作有小品集《陶庵梦忆冰西湖梦寻为。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明朝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其心态可从中窥知一文中沿用明代纪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与追思。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正字正音
张岱 (dài)
崇祯 (zhēn)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 (sōng)
沆砀 (hàng dàng)
强饮 (qi 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俱绝:都消失。俱,都。绝,消失。
十二月”表明正值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在西湖。开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接着交代赏雪的环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写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了铺垫。一个“绝”字,写出雪后西湖寂寥空旷、万籁无声的景象,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这。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拏(n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乌兽的细毛。
独往:独自前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雾淞(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淞,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全。
惟:只有。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而已:罢了。
描写湖上景色,“雾淞………上下一白”具体描写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难辦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一白”的全景;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写雪景中的代表景物(长堤、湖心亭、舟)和人物(舟中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练单纯,寥寥几笔便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景与人的渺小、微弱,极具梦幻色彩。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地渲染、突显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衰世界。而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世界中赏雪的主体。此处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好人生于法茫天地间的深沉感慨。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沸:沸腾。
焉得:哪能。
更:还。
“焉得更有此人”写出了对方的惊讶,体现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孤高自赏的情怀。“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也为不负此湖山胜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强:竭力,尽力。引申为勉强。
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古代的酒器名称除“白”外,还有能、曇、樽、筋、钟、斗、酌、爵、壶等。
客此:容居此地。
此处强调湖中之人是“金陵人”,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和追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舟子:船夫。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结尾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与前文“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境,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一方面衬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深夜赏雪,不虛此行,收获颇大,印象极深;另一方面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1.[写景角度]课文是从
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三个角度:游西湖前,概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游西湖时,先总写(间接描写)“寒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角度]课文是从
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2.说说你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的理解。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独”字映衬出环境之幽静、空旷,暗示作者之“痴”,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此宇表现出作者孤高自赏,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虽存在却如不存在。同时,此字为下文埋下伏笔。
1.[写景角度]课文是从
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一句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一句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和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他们相同的人生情趣也让本无雅趣的舟子似受到“痴”的精神的感染,若有所悟。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1.[写景角度]课文是从
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4.如何理解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之“痴”表现在:
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②痴景,夜赏西湖雪景,感受天地之大、人生之微,映射出他对诗意人生的追求和对高洁人格的崇尚;
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他因家国败亡、华年流逝而生的凄伤、感慨。
1.[写景角度]课文是从
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主旨归纳
三、深入研讨,分析情感
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述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境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流露出怀念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1. 用语自然,白描勾勒。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本文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又不乏雅趣,炼字炼句之功炉火纯青。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2.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第①段中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着力刻画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3. 言简意丰,错落互见。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第②段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再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片段作文:试采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游记。
四、写法借鉴,学以致用
课程结束,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