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1 09:1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
区的制度探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12年
1931年
1949年
2022年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复辟帝制
军阀割据混战
国民党一党专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原则
《论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政治制度
1982年宪法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中外历史刚要》内容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体现了哪些原则、制度?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因人设法)
○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军阀政府:政党政治尝试
◆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912
1913
1914
1915
1928
… …
“宋案”
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
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军阀割据混战
国民党成立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军政”“训政”“宪政”
“军政”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
“训政”对国民的素质进行训练、教导,以开化民心,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
“宪政”指依据宪法,进行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民、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 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陕甘宁边区政府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 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材料一体现中共通过什么原则与党外人士民主合作?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选举制度?具有什么意义?
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为行政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改进选举制度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逐步完善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建立标志:
制度核心:
作用: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重要进展
特点
地位和意义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
中共:执政党,领导核心
民主党派:参政党,与中共的16字关系
人民政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企事业职工代表会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自我监督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 中共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总结
前221
1912
1928
1949
君主专制
共和实践
共和实现
军政--训政--宪政(独裁)
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古代
近代
当代
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认识:
1、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练习
1.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人民对各级政权有检查、告发及随时建议之权,每届选举时则为大检查。这表明(  )
A.革命阵营危机加深 B.边区监察体制健全
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D.中共倡导民主政治
D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
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
B.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C
3.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说明各党派与中共的职责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