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2 08:0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
1.先秦时期 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政治制度
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课
前2070
前221
前1840
先秦政治制度
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中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
内阁制
军机处
郡县制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古代
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刚要》上涉及的政治制度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制度
3.周朝: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有周一代之事,其关系于中国者至深,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尚居草昧。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材料三: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绣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制度与特点
●原始民主传统有制约作用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4) 家国一体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
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宗法血缘关系的解体
思想:百家争鸣
●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秦的统一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及其职责,廷议
3.郡县制度:长官及职责。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文书邮传制度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朝:确立形成
汉到元:发展完善
明清:顶峰及衰落
皇帝
中央
地方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1.汉朝:中朝,尚书台
(一)中央行政中枢制度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2.隋唐:三省六部制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3.宋朝:中书门下
4.元朝:中书省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6.清朝:设军机处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思考:中枢权力的演变趋势?
君臣礼仪变化
(秦汉)
坐而论道
(唐宋)
站议时政
(明清)
跪受笔录
皇帝调控中枢策略
分散权力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转移权力
中外朝
尚书台
内阁
军机处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结合所学,指出今广州在历史上所属的朝代?






南海郡-番禺县
岭南道-广州府
广南东路-广州府
江西行省-广州路
广东布政使司(省)-广州府
两广总督辖区-广东省-广州府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
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州郡县
州县制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府县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解析:分封制与郡县制
总结
夏 商 周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中朝
州郡



三省六部制
道州

中书门下
中书省
路州

行省路府州县
内阁
省府

省府

军机处
中央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练习
2.有史学家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 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B
3.下列行政区划图,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③①④②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c
4.下列古代官职或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②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③设一员总领财政,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部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B
5.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该做法( )
A.扩大了元代疆域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加剧了民族隔阂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