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造 宣 言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3.学习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精神,理解作者“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坚信自己增强创造意识。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从把握文体的角度整体感知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这是一篇驳论文。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证据充分,论证深刻,透过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意识会大大增强。
二、结构分析
1.阅读课文,请说说文章的文体。
参考答案: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讲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论性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的文章。
2.驳论文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
讲解:驳论文除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3.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讲解: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4.文章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参考答案:本文是驳论文,所以以驳论为主,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结构文章。
讲解:作者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最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即中心论点。
5.全文可分三部分,请简要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是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是驳斥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部分表明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讲解:
第一部分(1~3)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都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二部分(4~10)驳斥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例证法。
讲解: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形象有力地反驳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例如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等等。
7.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参考答案:作者反驳五个错误观点。
讲解: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8.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参考答案: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讲解:通过大量的例证很自然的引出自己的观点,揭示出文章主旨。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