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连衣裙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衣探究: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四大菜系及其特点
①鲁菜
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食②粤菜: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③川菜: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④淮扬菜: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拓展思考
中西饮食的比较: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原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
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居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俗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课堂小结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总趋势:从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跑马褂——流行西服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和连衣裙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的欧化、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3、习俗风尚的变革
①婚嫁习俗的变化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
③其他社会风俗1、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C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能力训练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
A abcd B acdb
C adbc D adcbDDB行【交通工具的更新】1、了解其发展更新过程木船、马车、轿子海:陆空:轮船(1865年)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20世纪20年代)图说历史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图说历史“万年清”号——轮船(1865年)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图说历史沪淞铁路(1876)
图说历史——铁路图说历史电车(1906年,天津)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冯如冯如和他的飞机图说历史——飞机2、分析、归纳其发展特征动力:
技术:
地区发展差别:
对象:
进程:
种类: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平民化、普及化引进自制自研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先慢后快 海陆空【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2)电话的发展 1882年民国成立后 20C80S后截止2003年(三)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能力训练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
A abcd B acdb
C adbc D adcbDDB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新华社多哈12月7日电第十五届亚运会12月7日奖牌榜(按代表团、金牌、银牌、铜牌、总计顺序排列):
??? 中国??????????? 90??? 50??? 20??? 160??? 日本??????????? 26??? 30??? 38????? 94??? 韩国??????????? 19??? 25??? 45????? 89??? 哈萨克斯坦????? 10????? 9??? 22????? 41??? 朝鲜????????????? 5????? 7????? 9????? 21??? 泰国????????????? 4????? 9??? 12????? 25??? 印度????????????? 4????? 8????? 9????? 21??? 中国台北????????? 4????? 2????? 9????? 15??? 中国香港????????? 2????? 5????? 4????? 11??? 马来西亚????????? 2????? 4????? 2????? ?? 8??? 新加坡??????????? 2????? 3????? 5????? 10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了解这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了解这些信息?报纸广播视视媒体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介1、历史渊源
2、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大众报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4、通俗性报刊的发展1、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发展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1923年上海)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6年东北)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嘉兴电台《热线追踪》主持人云风嘉兴电台《今日股市》主持人晨燕嘉兴电台DJ主持施磊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中国广播影视的普及】2、电影在中国的发展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神女》赵丹胡蝶阮玲玉中国老一辈电影明星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2)中国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3、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及普及 (1)问世:20世纪30年代(2)概况: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
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
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
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红楼梦》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牛刀小试1、中国近代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2、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CA3、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 )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4、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 )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DD下列有三段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
变迁”的材料:
古代:“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
“鱼传尺素”。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
传呼、上网发E-mail、聊天。请回答:
(1)除去上面所列举的沟通渠道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
(2)结合三段材料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1)访谈、记录……等。(具体答案略)
(2)①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答案提示: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
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
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
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变化的感想,同学们可以自主发挥,根据自身的感
悟来组织答案。具体答案略。)参考答案:课件41张PPT。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习俗风尚的变革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干部服) “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晚清旗袍——改良旗袍— 列宁装和连衣裙—— 当代时装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明星穿旗袍的美态解读历史图片,注意察看细节从服饰的样式、颜色看……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举办国,中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以示接替,1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旗袍,用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茉莉花》——中国的政府和文艺界正尝试以这样的“中国味道”向全世界展示这个变化中的古老国家。请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奥运礼仪服装中的鲜花及奖牌托盘礼仪人员服装(女装)。
作品要求:1、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要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特色、时代特征” 。
2、设计方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传达北京奥运会理念。设计活动要求:请小组同学共同设计,选派代表讲解构思,可以从颜色、款式、面料、制作等方面讲解。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是人类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
——《新民周刊.中式服装今安在》任务查找课文资料,解读历史地图册图片九转大肠油闷大虾醋酥鲫鱼葱油鸡松仁粉丝扬州炒饭鲁菜粤菜手撕鸡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麻香小象贝荠菜春笋熏樱桃川菜淮扬菜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山东
广州、潮州等
四川
扬州、南京、镇江等( 你认得它们吗?西餐糕点它们并非中国本土食物可见外国饮食文化深深的影响了中国... 中国街头,有它们。。西餐文化的流入1、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居室建筑的演进四合院
(传统建筑)新式住宅下图最可能拍摄于哪一地区? 李鸿章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这组图片,反映中国近现代以来住宅变化怎样的特征?中流入中国的西方家具沙发茶几写字台座钟居室建筑的变迁(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旧习
婚姻包办
礼俗冗繁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礼俗简化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婚丧礼俗的变化老式婚礼用品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证婚人一起拍,地点为教堂。 40年代,地点从教堂转移到照相馆,也只有新娘与新郎2人了。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年代,结婚照都是这个形式。上个世纪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在照相馆里假背景下的婚礼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婚礼. 本世纪——流行个性婚纱照。
说媒
相亲
过礼
择期
铺房
开脸
戴绒花
穿凤衣戴凤冠
吃和合饭 障面
搬谷豆
迎亲
婚宴
新房
交杯喜酒
花烛之夜
闹洞房
开箱礼
回 门 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剪辫易服思考:这事件说明了什么?课件37张PPT。行交通基本靠走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天涯若比邻 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导言 “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
双灯,细脖大铜喇叭……”老舍先生
在《骆驼祥子》一书中所描写的这种
车是 。黄包车 创作于20世纪初的一首《竹枝词》
这样写道:“臀高肩耸目无斜,大似
鞠躬敬有加。噶叭一声人急避,后边
来了 。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链式传动自行车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了解其发展更新过程(1)表现: 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古代:木船、轿子、马车(传统的代步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1902年,上海人议论最多的就
是一种突突作响并能够在街上自动行
驶的“四轮怪物”。这个怪物其实就
是 。汽车慈禧生前坐过的汽车 1902年,袁世凯从香港辗转买下一辆德国产的白色敞篷汽车,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袁世凯迫不及待地到了宫里,把这个新鲜玩意献给慈禧。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图说历史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次通
行 ,自静安寺至外滩,两旁
观看的人很多,但乘坐的仅24人,其
中有一半是外国人。因为有“不能乘
坐,坐了容易触电”的传言,所以外
国人特地试坐给人看,表示坐这种车
并无危险。电车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1902年上海人议论最
多的是能在街上自动
行驶的四轮怪物汽车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黄鹄”号建成。该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黄鹄”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1909年9月,即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问世之后不到6年的时间,冯如终于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新闻一: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新闻二:
(P.70“知识链接”)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了解其发展更新过程(1)表现: 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古代:木船、轿子、马车(传统的代步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近代(新式交通工具):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火车 汽车 电车 轮船 飞机。2、分析、归纳其发展特征动力:
技术:
地区发展差别:
对象:
进程:
种类: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平民化、普及化引进自制自研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先慢后快 海陆空 材料一 (四川成都,相同条件下)苦力(人力)把一吨货物运送750英里,要花费106.25元;铁路只要15元,是苦力的1/7。用苦力运棉花,路上50天,铁路只要2天,从而节省48天的利息,并在更好的条件下运棉花。
——《中国,一次经济调查1923年》美国银行分会
材料二 哈尔滨原为松花江右岸的渔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因沙俄开筑铁路一跃而起,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青岛昔日也是胶州湾东岸的一个荒僻渔村,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筑直接缔造了它的繁荣,至1910年,青岛人口已达16.5万人,进出口贸易激增,成为华北地区第二港。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商贸流通,近代城市兴起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你知道这个老古董吗?1840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局”不久,设邮传部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军舰之间创设无线电报)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国际间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山、柏林、巴黎、西贡等地。)业务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的发展1877年1906年1932年 国人知悉“无线电报”这种神奇的新事物,惊呼其“竟能穿山水”、“凭空发递”,是从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的《时务报》开始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行铺设的海底电缆——川淡水线(连接福建闽江口川石岛和台北淡水),全长117海里。
最初提出铺设海底电缆的是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当时沈葆桢为加强两岸联系,方便军情传递,就提出铺设跨海电缆。……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被搁置了。
1876年,第二任船政大臣丁日昌,在马尾船政学堂设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学堂,培养电报技术人才。
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使用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为技术人员,并于1887年,建成川淡水线,台湾和大陆的直通电报从此开始。
——《川淡水线:百年前的“电信丝路”》,《海峡都市报》2008年7月23日(2)电话的发展 1882年民国成立后 20C80S后截止2003年(三)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高考真题2、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课件32张PPT。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习要求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教材说明本课内容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概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习本课内容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新华社多哈12月7日电第十五届亚运会12月7日奖牌榜(按代表团、金牌、银牌、铜牌、总计顺序排列):
??? 中国??????????? 90??? 50??? 20??? 160??? 日本??????????? 26??? 30??? 38????? 94??? 韩国??????????? 19??? 25??? 45????? 89??? 哈萨克斯坦????? 10????? 9??? 22????? 41??? 朝鲜????????????? 5????? 7????? 9????? 21??? 泰国????????????? 4????? 9??? 12????? 25??? 印度????????????? 4????? 8????? 9????? 21??? 中国台北????????? 4????? 2????? 9????? 15??? 中国香港????????? 2????? 5????? 4????? 11??? 马来西亚????????? 2????? 4????? 2????? ?? 8??? 新加坡??????????? 2????? 3????? 5????? 10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了解这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了解这些信息?报纸电视媒体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介一、中国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
2、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4、通俗性报刊的发展二、中国广播影视的普及1、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发展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1923年上海)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6年东北)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嘉兴电台《热线追踪》主持人云风嘉兴电台《今日股市》主持人晨燕嘉兴电台DJ主持施磊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2、电影在中国的发展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神女》赵丹胡蝶阮玲玉中国老一辈电影明星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2)中国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3、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及普及 (1)问世:20世纪30年代(2)概况: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
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
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
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红楼梦》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你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牛刀小试1、中国近代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和创办时间是 A、英美报商;1920年11月
B、俄英报商;1923年1月
C、英美报商;1923年1月
D、俄英报商;1920年11月2、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 (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成立
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
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CA3、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是 ( )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4、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
( )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DD下列有三段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
变迁”的材料:
古代:“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
“鱼传尺素”。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
传呼、上网发E-mail、聊天。请回答:
(1)除去上面所列举的沟通渠道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
(2)结合三段材料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1)访谈、记录……等。(具体答案略)
(2)①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答案提示: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
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
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
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变化的感想,同学们可以自主发挥,根据自身的感
悟来组织答案。具体答案略。)参考答案: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谢谢指导制作者:
嘉兴一中 赵宇慧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