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诗内容和形式上鲜明的“五四”色彩。
二、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青春热情,理解青春价值。
新诗的诞生
1917年2月1日《新青年》刊载胡适的
8首白话诗,这是中国第一次发表白话诗。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位青年作者的九首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被定格为中国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诗从此诞生了。
新诗的成熟
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出版,一问世就以其彻底的反叛革命精神,崭新的浪漫主义审美意识,恢宏的诗歌创造才能,开一代诗风,奠定了《女神》及郭沫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
本课任务:探寻诗歌中青春力量之源
一、感受诗歌中青春之“力”的形象。
二、体会诗歌中青春之“力”的情感。三、理解诗歌中青春之“力”的形式。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欣赏朗诵视频,感受诗歌形象。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思考(一):欣赏完这首诗的朗诵视频,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一首力的赞歌。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思考(二):诗歌当中哪些内容展现了这种力量之感?
1.雄伟壮丽的景物。
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思考(二):诗歌当中哪些内容展现了这种力量之感?
2.充满力量的动作。
怒涌、提起全身的力量、推倒、滚滚而来。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思考(二):诗歌当中哪些内容展现了这种力量之感?
3.巨人的视角与形象。
(1)诗人想象自己就像一个巨人。
(2)用拟人的手法将太平洋比作一个巨人。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思考(三):面对壮丽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对“力”的赞美与感慨。“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指的是什么?
“力的绘画”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画面;
“力的舞蹈”是对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产生的神奇体验;
“力的律吕”则写出了波涛的韵律与节奏。
一、感受青春之“力”的形象
小结:在内容上,这首诗通过作者眼前所见的滚滚洪涛与他神游万里,神奇的想象所描绘出来的壮丽之景,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使得诗歌具有了磅礴的气势和无穷的伟力,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身上那股热情奔放、昂首天外的青春豪迈之气。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思考:
面对壮丽之景,诗人发出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的呼喊,这汹涌磅礴的力量究竟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为什么要将地球推倒?
青年时期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杰出历史学家、古文字家。五四时期,他正留学日本,感应新时代的气息,开始创作并发表新诗。
知人论世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创作时间:1919年9、10月间。
“五四”后之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象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觉得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真一秒钟也羁留不得了。他们厌这世界……他们的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太平洋要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推倒地球”
——象征对旧世界的毁坏。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创作时间:1919年9、10月间。
“五四”运动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狂飙突进精神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节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
“不断的创造”——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诗人对大自然这种巨大的毁坏与创造的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正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创作高峰:受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
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
“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郭沫若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
(一)打破等级和压迫,争取平等和自由。
(二)对自我精神的张扬,对自我的歌唱 ,对自我意识的重视。
诗歌中巨人的形象可以视作是诗人在想象力之下放大了的巨大的自我。
二、体会青春之“力”的情感
小结:
作者通过热情歌颂毁坏和创造之“力”,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想,以及对自我精神的张扬。
三、理解青春之“力”的形式
“狂”既是作者的一种激情澎湃的精神状态,也是诗歌形式的体现。
三、理解青春之“力”的形式
“狂”既是作者的一种激情澎湃的精神状态,也是诗歌形式的体现。
(一)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20字以上。
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
三、理解青春之“力”的形式
“狂”既是作者的一种激情澎湃的精神状态,也是诗歌形式的体现。
(一)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我们立在海边上,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便禁不住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我从前做过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人读了我这首诗的,或者会嫌它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吧。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
——郭沫若《论节奏》
三、理解青春之“力”的形式
“狂”既是作者的一种激情澎湃的精神状态,也是诗歌形式的体现。
(一)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二)运用叠词、反复手法。
(三)运用排比的句式。
三、理解青春之“力”的形式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经过》
总结
这首新诗充满了破旧立新的青春之力,相较旧体诗,一是内容新奇,意象宏大,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二是情感新颖,意在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充分张扬了个性,显现出青年人的青春理想与豪迈之气,反映了五四狂飙突进的精神;三是形式新异,语言上犹如洪钟大吕,豪放而又粗暴,句式随情感的变化而自由变化。
拓展阅读
欣赏郭沫若的《天狗》朗诵视频,从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对这首诗作简要概括分析。
拓展阅读《天狗》,完成表格。
形象 情感 语言 表达技巧
《天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天狗》,完成表格。
形象 情感 语言 表达技巧
《天狗》
拓展阅读《天狗》,完成表格。
形象 情感 语言 表达技巧
塑造了气吞日 表达了否定旧 全诗二十九行, 运用了大胆
月、雄视宇宙、 的社会现实, 每行都以“我” 奇特的想象
顶天立地、光 摆脱旧的思想 起首,长短不 和夸张。
《天狗》芒四射、具有 束缚,张扬个 拘;通篇狂呼
强烈的叛逆精 性,追求解放 呐喊,随兴而
神和狂放的个 的强烈愿望。 起,兴尽而止;
性追求的“天 以外文入诗。
狗”形象。
课后作业
阅读《天上的街市》,比较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形式上的不同。
课本答疑
问题一:“放号”的“号”字读
“阳平”还是“去声”?
认为“号”读去声的看法
一、2017华语诗歌春晚中,主持人将“号”读做去声。二、网络上一些朗诵视频也将“号”读做去声。
三、“号”解释“号角”。抒情主人公立在地球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四、读去声,声音响亮洪大,符合全诗气质;阳平的声调带有悲壮意味,与诗歌表达的昂扬向上的狂欢情绪不和谐。
认为“号”读平声的看法
一、“放号”是放声大喊,“号”是大声呼喊的意思。二、抒情主人公立在地球边上,放声号叫。
《现代汉语词典》“号”的读音和解释
读[ hào ]
①号令:发号施令。
②号筒。
③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
④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
⑤……
《现代汉语词典》“号”的读音和解释
读[ háo ]
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北风怒号。
②大声哭:哀号。
我从前做过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人读了我这首诗的,或者会嫌它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吧。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
——郭沫若《论节奏》
结论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提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时候,是把“号”理解为“叫”的,“放号”理解为“狂叫”的,也就是放声号叫。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确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是读阳平的。
课本答疑
问题二.现在很多评论者对郭沫若的这类诗歌都指斥为叫嚣宣泄而缺乏美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当然是站在新诗已经较为成熟的背景下做出的判断,
很多同学的阅读体验也与此有关。但在当时,郭沫若的诗歌正是时代的强音,它把传统诗歌的那种含蓄甚至压抑的情感解放出来,正如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所说,五四时期的青年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音调,雷霆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
强调主观感受的勃发,强调形式的自由表达,这些都是回应社会大变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欣赏那个新诗初创时代的作品时,应当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应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评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