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立 冽 duō qí B.莅 冽 duō qí
C.莅 洌 duó wā D.立 洌 duó wā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lì——莅,莅临:光临,来临。liè——冽,凛冽:寒冷刺骨。咄——duō,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畦——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用词不当,把“推动”改成“推行”;C.搭配不当,改成“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了学习障碍”;D.重复啰嗦,去掉“约”或“左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5.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的四季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项表述错误,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并不是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答案】A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项,把“叶子”比作“波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项,把“杂草”当做“人”来写,能“争先恐后“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C项,把”雨“当作”人“来写,会”化妆”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D项,把“果实”当作“人”来写,会"咬铃铛"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要抓住特点去判断。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拟人短语来概括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答案】(1)端庄而沉思
(2)秋天不经常下雨
(3)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4)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中的“端庄而沉静”既运用了拟人手法,也概括了秋雨的特点。
⑵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不大出门就是不经常下雨。
⑶“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句话把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雨端庄沉静的特点。
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人们当然不希望下雨,秋雨也仿佛懂得人的心思,不像夏天的雨那样说下就下。即使下雨,也要选夜晚的时间。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雨啊!此时,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故答案为:⑴端庄而沉思
⑵秋天不经常下雨
⑶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⑷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⑶本题考查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结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嗞嗞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 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窗外冬雨的声音,那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2)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 )
A.[甲] B.[乙] C.[丙]
(5)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
【答案】(1)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2)温柔娴静;粗犷豪放;缠绵婉约;深沉素雅
(3)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4)B
(5)喜爱,赞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由开头句“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和结尾句“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可知这篇文章写的是听雨或听雨的乐趣。据此拟写标题即可。
⑵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照应“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而这几段分别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因此“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把关键词筛选出来即可。
⑶“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而且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添诗情画意。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⑷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雨,而“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 就是对这几段内容的概括。故应放在【乙】处。
⑸根据文中的抒情句“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等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⑵温柔娴静 粗犷豪放 缠绵婉约 深沉素雅
⑶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⑷ B
⑸喜爱,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文章,归纳出主要内容。一般说来标题要简洁,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内容(指人物、事件等)。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⑵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锁定关键句,最后再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②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
⑷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南雨
凤潇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一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地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二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 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
(1)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 ,再就是 ,接着是 。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
②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3)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的卖花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⑩段中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 ;二是 ,运用了 手法。
(5)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
(6)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抱怨下雨(不情愿、扫兴);佩服,“惊艳”不已;看得呆了(惊奇、折服、沉醉)
(2)①“浸”字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物,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②“牵绊”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把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牵绊”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雨对乡人是有难舍情怀的(或表达作者的眷恋和不舍,家乡的雨景迷住了“我”)。
(3)①所写内容:年老仍坚持种花、卖花。表现的思想性格:勤劳。
②所写内容:丈夫去世后承担起家庭重担、卖花供儿子读大学。表现的思想性格:坚强(或坚韧刚强、勇敢面对挫折)。
(4)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衬托
(5)开头提到雨丝,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或:开头点出乡愁,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
(6)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乡之情比作一方冰纨(或用“一方冰纨”比喻牢固不变的思乡之情),表示“我”要把思乡之情留在心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珍视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⑴⑵⑶⑷⑸⑹
故答案为:⑴⑵⑶⑷⑸⑹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揣摩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及主题,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⑸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对漓江的环境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漓江的喜爱之情;结尾除了对风景的喜爱,更有对阳刚的摇船人的敬佩之情,因此结尾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同时把握人物情感,结合选文内容及主题,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语言表达
11.王双华同学假期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请你采用下面给出的词语,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帮王双华同学把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吧。(100字以内)
春雨 山峦 翠竹 深潭 小溪
【答案】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体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题干的要求,正确运用修辞,展开想象,结合给出的意象,进行表达。如: 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故答案为: 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点评】本体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题干要求的阅读理解,正确把握,结合要求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的限制。
12.本文写了四季的雨,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以“雨”为话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片段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原文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手法,所仿写的片段一定要与原文主题相关,并采纳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熟悉掌握原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一个季节的雨,注意这个季节的雨主要特征,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优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静谧:安静。)
B.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高邈:高而远。)
C.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造访:制造。)
D.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C.而近处池畸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D.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3.下列文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冬天,雨化了妆,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它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人们受够了冷liè(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温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 )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而近处池畦( )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A.立 冽 duō qí B.莅 冽 duō qí
C.莅 洌 duó wā D.立 洌 duó w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B.教育局在全县范围内推动了“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C.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5.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的四季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拟人短语来概括秋雨的特点。
(2)“这时候,雨不大出门”一句话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4)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
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很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嗞嗞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
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
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 我们又丰收了什么
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窗外冬雨的声音,那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
[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
[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
(1)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2)请根据第1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 )
A.[甲] B.[乙] C.[丙]
(5)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雨的不同韵味,抒发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感情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南雨
凤潇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一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地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二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 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
(1)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 ,再就是 ,接着是 。
(2)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
②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3)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的卖花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⑩段中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 ;二是 ,运用了 手法。
(5)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
(6)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11.王双华同学假期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请你采用下面给出的词语,发挥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帮王双华同学把家乡的美景描绘出来吧。(100字以内)
春雨 山峦 翠竹 深潭 小溪
12.本文写了四季的雨,突出了不同季节雨的特点。请以“雨”为话题,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飘→瓢; B没有错别字;C.畸→畦; D.洌→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然后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lì——莅,莅临:光临,来临。liè——冽,凛冽:寒冷刺骨。咄——duō,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畦——qí,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4.【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B.用词不当,把“推动”改成“推行”;C.搭配不当,改成“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了学习障碍”;D.重复啰嗦,去掉“约”或“左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5.【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项表述错误,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并不是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
6.【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7.【答案】A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项,把“叶子”比作“波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项,把“杂草”当做“人”来写,能“争先恐后“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C项,把”雨“当作”人“来写,会”化妆”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D项,把“果实”当作“人”来写,会"咬铃铛"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要抓住特点去判断。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8.【答案】(1)端庄而沉思
(2)秋天不经常下雨
(3)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4)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中的“端庄而沉静”既运用了拟人手法,也概括了秋雨的特点。
⑵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不大出门就是不经常下雨。
⑶“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句话把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雨端庄沉静的特点。
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人们当然不希望下雨,秋雨也仿佛懂得人的心思,不像夏天的雨那样说下就下。即使下雨,也要选夜晚的时间。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雨啊!此时,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故答案为:⑴端庄而沉思
⑵秋天不经常下雨
⑶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⑷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⑶本题考查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结构作用有: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的感情态度的能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9.【答案】(1)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2)温柔娴静;粗犷豪放;缠绵婉约;深沉素雅
(3)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4)B
(5)喜爱,赞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由开头句“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和结尾句“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可知这篇文章写的是听雨或听雨的乐趣。据此拟写标题即可。
⑵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照应“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而这几段分别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因此“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就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把关键词筛选出来即可。
⑶“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而且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添诗情画意。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⑷文章第③④⑤⑥段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雨,而“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 就是对这几段内容的概括。故应放在【乙】处。
⑸根据文中的抒情句“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等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听雨或听雨的乐趣
⑵温柔娴静 粗犷豪放 缠绵婉约 深沉素雅
⑶既写出了春雨温柔娴静、悄无声息的特点,又增添文采,富有诗情画意
⑷ B
⑸喜爱,赞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文章,归纳出主要内容。一般说来标题要简洁,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内容(指人物、事件等)。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⑵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锁定关键句,最后再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②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
⑷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答案】(1)抱怨下雨(不情愿、扫兴);佩服,“惊艳”不已;看得呆了(惊奇、折服、沉醉)
(2)①“浸”字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物,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②“牵绊”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把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牵绊”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雨对乡人是有难舍情怀的(或表达作者的眷恋和不舍,家乡的雨景迷住了“我”)。
(3)①所写内容:年老仍坚持种花、卖花。表现的思想性格:勤劳。
②所写内容:丈夫去世后承担起家庭重担、卖花供儿子读大学。表现的思想性格:坚强(或坚韧刚强、勇敢面对挫折)。
(4)写出花的香(或香和鲜、香和美);衬托出老妇人的内在美;衬托
(5)开头提到雨丝,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或:开头点出乡愁,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感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
(6)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思乡之情比作一方冰纨(或用“一方冰纨”比喻牢固不变的思乡之情),表示“我”要把思乡之情留在心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珍视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⑴⑵⑶⑷⑸⑹
故答案为:⑴⑵⑶⑷⑸⑹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揣摩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及主题,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②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⑸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对漓江的环境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漓江的喜爱之情;结尾除了对风景的喜爱,更有对阳刚的摇船人的敬佩之情,因此结尾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同时把握人物情感,结合选文内容及主题,根据具体的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1.【答案】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体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题干的要求,正确运用修辞,展开想象,结合给出的意象,进行表达。如: 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故答案为: 春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峦,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点评】本体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题干要求的阅读理解,正确把握,结合要求进行作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的限制。
12.【答案】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片段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原文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手法,所仿写的片段一定要与原文主题相关,并采纳一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大雨下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雨越下越大,落在地上的雨不久就汇成了小溪。这些小溪“咯咯”地笑着、唱着、跳着,向前奔去。雨滴像颗颗珍珠,一把把撒在河面上,平静的水面上泛起涟漪。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接住那颗颗珍珠。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像千针万线,把天空密密实实地缝合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首先要仔细阅读原文,熟悉掌握原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一个季节的雨,注意这个季节的雨主要特征,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优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