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5 11:10:5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téng) 东临碣石(xiē)
B.水何澹澹(chán) 山岛竦峙(sǒng)
C.秋风萧瑟(sè) 海日生残夜(cán)
D.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4.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对《次北固山下》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7.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永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9.(2020七上·浦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诗仙”   ,诗中“杨花”是指   。
(2)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到“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
10.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
1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13.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14.(2017七下·安岳月考)湖光山色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爱。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春天繁花似锦,夏天佳木成荫,秋天金菊竞放,冬天白雪纷飞。你记得哪些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请任写一句,并发挥你的想象,描述该句景致。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碣jié;B.澹dàn;C读音正确;D.啼t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3.【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BC正确。D“断肠人”是主语,“在天涯”是谓语主谓之间应断开。故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划分诗歌节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中间不能断开。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4.【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A.有误: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烘托出孤寂而悲凉的气氛。言简义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5.【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托北归的大雁,把我写的书信,带回故乡洛阳。故D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要扣住“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考虑,不能随意臆测。
6.【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建功立业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思路,解答时要理解诗意。《观沧海》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接着四句写岛上的风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7.【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8.【答案】(1)观;“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2)示例: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都由“观”字而得。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来具体描写作答。注意想象要合理。
故答案为:⑴1、观
2、“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⑵ 示例: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点评】(1)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明白全诗结构并借助重点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9.【答案】(1)李白;柳絮
(2)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诗人用杨花、子规渲染暮春时节凄凉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的离散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1)①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②“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柳絮。
(2)“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面二句抒情做铺垫。
故答案为:(1)李白、柳絮
(2) 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诗人用杨花、子规渲染暮春时节凄凉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的离散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点评】(1)古诗的作者,古诗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一定要注意积累。
(2)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古诗中有一些意象表达固定的意思,如“柳”表示送别,“子规”表示凄凉、哀伤等。
10.【答案】(1)客路;行舟
(2)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3)“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4)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 “潮平两岸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
(4)ABC理解正确。D“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错误,应为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
故答案为:⑴客路 行舟
⑵ 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⑶“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词语。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⑷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内容、语言、手法、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答案】11.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2.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诗歌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从词性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角度去分析其妙处。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要善于从诗词文本的意象、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已经整个意境的角度去把握。
【参考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1.题干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
“瘦”是个形容词,“瘦马”表面写的是马形销骨立,非常羸弱,而其实“瘦”不仅是写的“马”,因为“马”为什么瘦,还不是因为马主人长期漂泊、骑用所致,反映了马奔忙是为了天涯游子的奔波而瘦,这样写更加形象地表明天涯游子的凄苦。
12.题干要求回答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话,9个意象18个字,看出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奔波劳苦迫不得已,但是对家乡的思念是与日俱增。从“断肠人”三个字看出,那种思乡的情愫是无比的浓郁,难以言表,道尽了千千万万游子的酸楚、凄苦、惆怅、无奈之情。
13.【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4.【答案】略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的积累,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述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点评】此题考查对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的积累和运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téng) 东临碣石(xiē)
B.水何澹澹(chán) 山岛竦峙(sǒng)
C.秋风萧瑟(sè) 海日生残夜(cán)
D.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碣jié;B.澹dàn;C读音正确;D.啼t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答案】A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ABC正确。D“断肠人”是主语,“在天涯”是谓语主谓之间应断开。故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给诗歌划分节奏的能力。划分诗歌节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中间不能断开。划分节奏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诗句分成几个意义单位,两个意义单位之前可停顿,但要切记一个意义单位之间不能停顿。
4.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A.有误: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烘托出孤寂而悲凉的气氛。言简义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5.对《次北固山下》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托北归的大雁,把我写的书信,带回故乡洛阳。故D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注意要扣住“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考虑,不能随意臆测。
6.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建功立业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思路,解答时要理解诗意。《观沧海》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接着四句写岛上的风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7.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答案】A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永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观;“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2)示例: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都由“观”字而得。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来具体描写作答。注意想象要合理。
故答案为:⑴1、观
2、“一统天下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襟”
⑵ 示例: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点评】(1)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明白全诗结构并借助重点语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9.(2020七上·浦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诗仙”   ,诗中“杨花”是指   。
(2)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到“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
【答案】(1)李白;柳絮
(2)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诗人用杨花、子规渲染暮春时节凄凉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的离散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1)①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②“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柳絮。
(2)“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面二句抒情做铺垫。
故答案为:(1)李白、柳絮
(2) 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在古诗中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诗人用杨花、子规渲染暮春时节凄凉惆怅的气氛,抒发了诗人的离散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点评】(1)古诗的作者,古诗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一定要注意积累。
(2)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古诗中有一些意象表达固定的意思,如“柳”表示送别,“子规”表示凄凉、哀伤等。
10.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答案】(1)客路;行舟
(2)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3)“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4)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 “潮平两岸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
(4)ABC理解正确。D“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错误,应为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
故答案为:⑴客路 行舟
⑵ 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⑶“生” “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词语。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⑷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内容、语言、手法、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
1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1.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2.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诗歌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从词性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角度去分析其妙处。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要善于从诗词文本的意象、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已经整个意境的角度去把握。
【参考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1.题干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
“瘦”是个形容词,“瘦马”表面写的是马形销骨立,非常羸弱,而其实“瘦”不仅是写的“马”,因为“马”为什么瘦,还不是因为马主人长期漂泊、骑用所致,反映了马奔忙是为了天涯游子的奔波而瘦,这样写更加形象地表明天涯游子的凄苦。
12.题干要求回答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话,9个意象18个字,看出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奔波劳苦迫不得已,但是对家乡的思念是与日俱增。从“断肠人”三个字看出,那种思乡的情愫是无比的浓郁,难以言表,道尽了千千万万游子的酸楚、凄苦、惆怅、无奈之情。
三、语言表达
13.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4.(2017七下·安岳月考)湖光山色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爱。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春天繁花似锦,夏天佳木成荫,秋天金菊竞放,冬天白雪纷飞。你记得哪些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请任写一句,并发挥你的想象,描述该句景致。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答案】略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意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的积累,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述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点评】此题考查对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的积累和运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