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花儿们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妈妈动不动就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我只好假装听着。(形容说话啰嗦)
4.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6.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风风雨雨,她每天都在地坛里寻呀找呀,她用如水柔情唤醒了儿子沉落的心,她用惊人的毅力激发了儿子生存的欲望。
B.通过母亲的不懈努力,使史铁生认识到不好好地生活是错误的。
C.母亲患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诱发的。
D.为了防止儿子的坏心情,母亲始终没告诉他自己已经病人膏肓。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
(2)文中划线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阅读第⑥— 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
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时打枣。
第三次: 后打枣。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②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语言表达
10.文章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请你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母爱”的片段,200字左右。
11.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秋天是火红的,你看那枫林红叶多像一团旺盛的火焰; , ;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憎zēng;
C.创chuāng;
D.豌wān;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在句中是“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意思,此时它具有副词的性质,作状语,后面要跟谓语动词。适用对象错误。
B.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考试得了满分,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用“喜出望外”正确。
D.泼泼洒洒:原指水(液体)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后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还有“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有“泼泼洒洒”来形容“万千雪絮”飘飞的情形,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B“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例词:山花烂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是语境进行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有误,“喊着”在引语前,加冒号。
B:正确。
C:有误,“挡在窗前”在引语前后面加冒号。
D:有误,“跑”“踩”表示强调,应加引号。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5.【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我与地坛》应是50本经典著作之一。
B:正确。
C:应该去掉“被”。
D:应该是“她对越剧”。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词语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解析】【分析】B项属于神态描写,其余三项均为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多与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塑造人物形象有关。
7.【答案】A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B句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句句式冗杂,删去“的主要原因”或“诱发的”;
D句表意不明,“病入膏肓”的不知是母亲还是儿子。
故答案为:A。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
(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彩使用不当等等。
8.【答案】(1)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可知“看花”是全文叙述的中心事件;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 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3)回答此题,要认真通读全文,找出插叙的语句,并结合语句及上下文来分析其作用。
(4)“扑”和“挡”两个动词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的内容,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是“我”走出低谷 、乐观生活的象征。
故答案为:
(1)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点评】记叙文阅读,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根据题目具体分析。其中赏析词语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分析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主观发挥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1)蒙冤憋屈;高考落榜
(2)①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4)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的⑥~ 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原因是“我”在学校受了同学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原因是“我”高考落榜,内心绝望。依据题目要求,打枣的原因可分别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2)①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连用三个“终于”来分别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3)本题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此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人物线——“我”的成长历程。据此理解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第⑨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写了“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想尽办法来劝慰;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劝慰的原因不同,劝导的方法也不相同。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 1、蒙冤憋屈 2、高考落榜 ⑵ ①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⑶ 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⑷ 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区域,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注意对示例的把握和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文章的线索是多样的,考生要熟读文本,找出贯穿全文的内容,注意层次的分析,结合文本的内容、主题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结合题干的要求,分析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阐述。
10.【答案】【参考例文】
我是在雨天出生的,所以对于雨,我有着特殊的感情,总感觉丝丝细雨就像母亲的爱,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母爱就会在雨中蔓延。
记忆定格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放学了,妈妈如期来接我,我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幸福地给妈妈讲述一天中学校发生的趣事。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毫不留情地向我和妈妈砸来,我们像是飘荡在狂风暴雨中的两片树叶。妈妈迅速下了自行车,从兜子里拿出雨衣,将我严严实实地裹住,然后快速骑上自行车。我紧紧地抱住妈妈,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母子俩在风雨中前行。回到家里,妈妈看了看几乎没有被一滴雨水打到的我,开心地笑了;看着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妈妈,我心酸极了。母爱就是雨中的雨衣,为我遮挡无情的风雨;母爱就是雨后彩虹,为我画出最美的风景。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次写作片段,可以能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用打动人心的生活小事来讴歌母爱,用打动人心的细节来表现母爱,可以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让细节描写照亮你的文章,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抒情。
【点评】片段作文,是就整篇作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其目的是考查某一种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类型,而且所考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11.【答案】(示例)秋天是金黄的;你看那满野晚稻多像一片平铺的黄金;秋天是湛蓝的;你看那高远天空多像一块蓝色的水晶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根据“秋天是……的,你看那……多像……”及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语段总领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选取属于秋天的色彩、相关事物,组织语言仿写即可。如:秋天是白色的,你看那路边野菊多像一块白色的地毯;秋天是黄色的,你看那河边落叶多像一幅黄色的水墨画。
故答案为:(示例)秋天是金黄的;你看那满野晚稻多像一片平铺的黄金;秋天是湛蓝的;你看那高远天空多像一块蓝色的水晶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憎zēng;
C.创chuāng;
D.豌wān;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答案】A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在句中是“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意思,此时它具有副词的性质,作状语,后面要跟谓语动词。适用对象错误。
B.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考试得了满分,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用“喜出望外”正确。
D.泼泼洒洒:原指水(液体)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后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还有“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有“泼泼洒洒”来形容“万千雪絮”飘飞的情形,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花儿们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妈妈动不动就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我只好假装听着。(形容说话啰嗦)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B“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例词:山花烂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是语境进行理解。
4.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有误,“喊着”在引语前,加冒号。
B:正确。
C:有误,“挡在窗前”在引语前后面加冒号。
D:有误,“跑”“踩”表示强调,应加引号。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A:《我与地坛》应是50本经典著作之一。
B:正确。
C:应该去掉“被”。
D:应该是“她对越剧”。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词语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6.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答案】B
【知识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解析】【分析】B项属于神态描写,其余三项均为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多与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塑造人物形象有关。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风风雨雨,她每天都在地坛里寻呀找呀,她用如水柔情唤醒了儿子沉落的心,她用惊人的毅力激发了儿子生存的欲望。
B.通过母亲的不懈努力,使史铁生认识到不好好地生活是错误的。
C.母亲患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诱发的。
D.为了防止儿子的坏心情,母亲始终没告诉他自己已经病人膏肓。
【答案】A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B句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句句式冗杂,删去“的主要原因”或“诱发的”;
D句表意不明,“病入膏肓”的不知是母亲还是儿子。
故答案为:A。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
(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
(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
(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彩使用不当等等。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
(2)文中划线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1)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可知“看花”是全文叙述的中心事件;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 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3)回答此题,要认真通读全文,找出插叙的语句,并结合语句及上下文来分析其作用。
(4)“扑”和“挡”两个动词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的内容,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是“我”走出低谷 、乐观生活的象征。
故答案为:
(1)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点评】记叙文阅读,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根据题目具体分析。其中赏析词语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分析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主观发挥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把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阅读第⑥— 段,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
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时打枣。
第三次: 后打枣。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②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1)蒙冤憋屈;高考落榜
(2)①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4)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的⑥~ 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原因是“我”在学校受了同学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原因是“我”高考落榜,内心绝望。依据题目要求,打枣的原因可分别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2)①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连用三个“终于”来分别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3)本题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此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人物线——“我”的成长历程。据此理解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第⑨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写了“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想尽办法来劝慰;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劝慰的原因不同,劝导的方法也不相同。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 1、蒙冤憋屈 2、高考落榜 ⑵ ①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②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⑶ ①“我”的成长历程。②“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③老枣树。 ⑷ 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亲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画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区域,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注意对示例的把握和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文章的线索是多样的,考生要熟读文本,找出贯穿全文的内容,注意层次的分析,结合文本的内容、主题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结合题干的要求,分析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阐述。
三、语言表达
10.文章歌颂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请你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母爱”的片段,2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我是在雨天出生的,所以对于雨,我有着特殊的感情,总感觉丝丝细雨就像母亲的爱,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母爱就会在雨中蔓延。
记忆定格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放学了,妈妈如期来接我,我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幸福地给妈妈讲述一天中学校发生的趣事。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毫不留情地向我和妈妈砸来,我们像是飘荡在狂风暴雨中的两片树叶。妈妈迅速下了自行车,从兜子里拿出雨衣,将我严严实实地裹住,然后快速骑上自行车。我紧紧地抱住妈妈,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母子俩在风雨中前行。回到家里,妈妈看了看几乎没有被一滴雨水打到的我,开心地笑了;看着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妈妈,我心酸极了。母爱就是雨中的雨衣,为我遮挡无情的风雨;母爱就是雨后彩虹,为我画出最美的风景。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次写作片段,可以能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用打动人心的生活小事来讴歌母爱,用打动人心的细节来表现母爱,可以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让细节描写照亮你的文章,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抒情。
【点评】片段作文,是就整篇作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其目的是考查某一种单项写作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见类型,而且所考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11.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秋天是火红的,你看那枫林红叶多像一团旺盛的火焰; , ; , 。
【答案】(示例)秋天是金黄的;你看那满野晚稻多像一片平铺的黄金;秋天是湛蓝的;你看那高远天空多像一块蓝色的水晶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根据“秋天是……的,你看那……多像……”及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语段总领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选取属于秋天的色彩、相关事物,组织语言仿写即可。如:秋天是白色的,你看那路边野菊多像一块白色的地毯;秋天是黄色的,你看那河边落叶多像一幅黄色的水墨画。
故答案为:(示例)秋天是金黄的;你看那满野晚稻多像一片平铺的黄金;秋天是湛蓝的;你看那高远天空多像一块蓝色的水晶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