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_十二章》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_十二章》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10: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导入】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通晓六艺(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 )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知人论世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伦理道德范畴(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知人论世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听音频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动词,吃饭
勤勉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初读文本】
学习第一章
靠近
匡正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文本探究
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理论论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表假设,如果
怎样/如何对待
【初读文本】
学习第二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解读】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拓展】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份,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份。
③忍:忍心,狠心。
【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子才能用的八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
《八佾yì》)
礼与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初读文本】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赏析】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初读文本】
学习第四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形作动,与......看齐
【初读文本】
学习第五章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了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善于反省己身,取长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终身学习。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初读文本】
学习第六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比喻,比方
即使
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初读文本】
学习第八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同“智”
……的人
【初读文本】
学习第九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赞许
条目,细则
名作动,合乎礼
实践,从事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章
依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礼”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
周礼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周礼包括礼制、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义),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赏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一个字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宽恕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一章
文本探究
活动: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卫灵公》

“恕”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什么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这也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恕道。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讽刺时政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二章
为什么不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初读文本】
学习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阳货》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阳货》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强烈。
研读文本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论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论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论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对比、理论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理论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论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论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 举例论证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文言实词——“兴”
“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生”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之义。
①起,起床。如:夙兴夜寐,糜有朝也。(《诗经 氓》)
②起,掀起。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③发生,产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④兴起,兴盛。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⑤发动。如: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无衣》)
⑥兴办,举办。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
走进高考:
(1)(2019全国卷1)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2)(2019年全国卷1)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也。
(3)(2018年北京卷)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
(4)(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也。
(5)(2017年浙江卷)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参考答案:(1)建立。(2)产生。(3)行动
(4)振兴、兴办。(5)兴盛。
文言实词——“行”
“行”本义是“道路”。
(1)动词
①行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师说》
②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③经,经历。如: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④前往。如: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行为,品行。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动作。如: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3)副词
将要。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读“行”时,有“行列,队伍”等意思。
走进高考:
(1)(2019全国卷2)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2019年全国卷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参考答案:(1)行动。(2)实行
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8.学习《诗经》的七点好处:
“ ”
9.写文章要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的两句话:
“ , ”。
10.一个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再怎么学习礼乐也没用
“ , 。 , ”。
11.做到四点才能称得上好学之人,这四点是:
“ , , ,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感谢观看!
古代文化常识补充资料——宗法礼俗:
1、郊:也称“郊祀”“郊天”。古人吉礼之一,即天子祭天的大典。与祭地之礼合称“郊社”“郊天”于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地”于每年夏至日在北郊举行。
2、朝贺:古代嘉礼之一。指岁首、新正、冬至等重要日子,群臣贺拜皇帝,或宫内太子、妃嫔、命妇等拜贺皇帝皇后的礼仪。
3、册封:帝王授藩属、诸侯、妃嫔等一爵位,皆举行册封大典。
4、婚冠礼: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5、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