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同步试卷
一、基础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答案】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逶、迤、磅、礴、索、岷”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七律(lù) 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七律(lù 改 lǜ)
B:正确
C:磅秤(páng 改 bàng)
D:蒙骗(méng 改 mēng)
故答案为:B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诗的节奏是由停顿和韵脚构成的。有规则的停顿是诗的节奏的主要因素。在一句诗或一行诗中,自然分成若干音组(或音步),一个音组即一拍,各个音组之间略有停顿或拖腔,所费时间大体相等,朗读起来形成节奏感。一个音组一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不过有时会有出入。一个音组可以包括多少不等的几个音节。音节少的,显得舒缓;音节多的,显得紧促。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A、C、D正确。B:错误。改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比喻 对偶 夸张 B.对偶 夸张 拟人
C.夸张 拟人 借代 D.借代 比喻 对偶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采用了比喻、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答案】(1)A
(2)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 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等闲:平常。(2)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故答案为:(1)A(2)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6.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B.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答案】(1)B
(2)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七律·长征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7.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远 重洋 日如年 置之 外 过 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答案】(1)渡;度;度;渡
(2)渡过;度过
【知识点】字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渡、度、度、渡(2)渡过、度过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8.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二、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随随便便,轻易
②乌蒙磅礴走泥丸( ) A.走路 B.跑 C.滚动
③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冷 B.害怕 C.穷困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
)
②《七律·长征》的八行可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
③《七律·长征》的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
11.诗中用雄奇超绝的想象表现红军伟大精神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七律·长征》中提到的两次惊心动魄的战役是: 和 。
【答案】9.①A;③C;③B
10.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11.B
12.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知识点】语段阅读;七律·长征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诗词的深刻理解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掌握,结合诗的意境,进行体会,分析诗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的精神和品质,进行正确作答。
9.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 万水千山只等闲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平常。
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③“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寒, 害怕。
故答案为: ①A;③C;③B
10.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符合律诗的要求。故①正确;②错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了全诗,是这首诗的中心句,高度概括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11.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藐视、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故答案为:B
12.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桥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故答案为: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
津津有味: 。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 坚定──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答案】(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 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2)茫茫: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3)炎热、动摇;(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 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三、语言表达
14.“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5.牛刀小试。(选做题)
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练,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 等闲
【答案】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腾越五岭”可以对“巧渡金沙”;“跨乌蒙”可以对“夺泸定”。“千山”可以对“万水”。
故答案为: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
【点评】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同步试卷
一、基础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七律(lù) 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比喻 对偶 夸张 B.对偶 夸张 拟人
C.夸张 拟人 借代 D.借代 比喻 对偶
5.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6.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B.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7.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远 重洋 日如年 置之 外 过 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8.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二、阅读与理解
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随随便便,轻易
②乌蒙磅礴走泥丸( ) A.走路 B.跑 C.滚动
③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冷 B.害怕 C.穷困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
)
②《七律·长征》的八行可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
③《七律·长征》的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
11.诗中用雄奇超绝的想象表现红军伟大精神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七律·长征》中提到的两次惊心动魄的战役是: 和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
津津有味: 。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 坚定──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三、语言表达
14.“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5.牛刀小试。(选做题)
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练,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 等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逶、迤、磅、礴、索、岷”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七律(lù 改 lǜ)
B:正确
C:磅秤(páng 改 bàng)
D:蒙骗(méng 改 mēng)
故答案为:B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3.【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诗的节奏是由停顿和韵脚构成的。有规则的停顿是诗的节奏的主要因素。在一句诗或一行诗中,自然分成若干音组(或音步),一个音组即一拍,各个音组之间略有停顿或拖腔,所费时间大体相等,朗读起来形成节奏感。一个音组一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不过有时会有出入。一个音组可以包括多少不等的几个音节。音节少的,显得舒缓;音节多的,显得紧促。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A、C、D正确。B:错误。改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4.【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采用了比喻、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答案】(1)A
(2)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 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等闲:平常。(2)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故答案为:(1)A(2)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6.【答案】(1)B
(2)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七律·长征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7.【答案】(1)渡;度;度;渡
(2)渡过;度过
【知识点】字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渡、度、度、渡(2)渡过、度过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8.【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答案】9.①A;③C;③B
10.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11.B
12.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知识点】语段阅读;七律·长征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诗词的深刻理解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和掌握,结合诗的意境,进行体会,分析诗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的精神和品质,进行正确作答。
9.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 万水千山只等闲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平常。
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③“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寒, 害怕。
故答案为: ①A;③C;③B
10.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符合律诗的要求。故①正确;②错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了全诗,是这首诗的中心句,高度概括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11.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藐视、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故答案为:B
12.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桥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故答案为: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3.【答案】(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 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什么东西最香?”大家纷纷说:“白糖最甜,米饭最香!”;(2)茫茫: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3)炎热、动摇;(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 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4.【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5.【答案】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腾越五岭”可以对“巧渡金沙”;“跨乌蒙”可以对“夺泸定”。“千山”可以对“万水”。
故答案为:巧渡金沙夺泸定、万水
【点评】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