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2 08:21:03

文档简介

包头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C
C
D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C
B
A
A
A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D
C
C
C
B
D
C
D
)
二、非选择题(31 题 18 分,32 题 22 分,共 40 分)
31.【答案】(12 分)
(1)特点:参与基层决策与治理(3分);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影响明显(3分);与地方政府相 互依存又彼此制约(3分);参与面广(3分)。(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节约了行政开支(3分);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3分);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分);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3分)。(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36.【答案】(22 分)
(1)历史背景:门阀士族势力的增强;察举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当时重门第的社会风气。
(6分) 弊端:选拔程序不规范;选拔对象重门第;选拔细则轻能力。(6分)
(2)主要特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2分) 简析: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形成了中华民族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8分,答出4点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 分)
高一期中历史试题 第 1页(共 8 页)包头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首要的国家信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信仰逐渐被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名山大川)取代;另外,祭祀的主要地点则由向先祖献祭的祠庙转到向自然神和宇宙神献祭的室外神坛。这一变化( )
A . 反映先秦思想日趋成熟理性 B. 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权威构建 C . 表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 D. 标志着家天下观念开始出现
2.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
A . 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B. 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 . 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 D.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3.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嫡子、庶子
没有权力主持祖先祭祀,只有助祭资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作器主持祭祀先祖。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开始解体 B. 礼崩乐坏的局面正式形成
C .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4.周天子以姬姓大宗的身份对“得自于天”的土地和权力进行再分配,而姬姓贵族则根据与周王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得到大小不等的权力与土地。这说明西周时( ) A . 宗法制依托分封制扩散 B. 政治关系必须服从宗法关系
C .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D. 血缘亲疏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5.周幽王废嫡立庶后,政局动荡,幽王被弑。春秋初年,郑国共叔段与其兄郑庄公争夺王位,失
败后逃往共地。据此可知,当时( )
A . 宗法制顺应时代潮流 B. 共叔段认识到宗法制弊端
C . 旧制度面临着新挑战 D. 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贵族世袭制有过冲击,但以战功裂土封爵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即便是经过商鞅变法,改革最彻底的秦国和此后的秦汉,这种价值取向也是十分盛行的。这反映出当时( )
A . 郡县制推行的条件尚未成熟 B. 军功封爵制度开始实行 C . 军功地主投身基层社会治理 D. 分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7.《史记》载“至秦有天下,悉纳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这表明( )
A . 秦王完成统一不合圣制 B. 秦朝完全继承六国礼仪
C . 六国与秦朝廷人才济济 D. 六国拥有尊君抑臣传统 8.从周王的“天下共主”到秦始皇“皇权至上”的变化反映了( )
A .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9.有学者说:“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
A .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 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10.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 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这反映出秦国( )
A . 率先建立集权体制 B. 尚武的文化传统
C . 未受宗法制的影响 D. 王位传承的稳固
1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
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 A . 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 . 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 地方军务完全废弛
12.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
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 )
A . 君主至上的地位开始形成 B. 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 C . 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 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
13.汉初曾颁布《酎金律》,规定在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时.诸侯们要捐献一定数量的黄金。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 112 年)祭祀宗庙时,汉武帝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不合要求而“夺爵者百六人”。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 )
A . 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地方上开始大规模削藩
C . 朝廷收回了地方铸币权 D. 中央威信得到明显提高
14.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
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 . 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 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15.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16.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A . 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B. 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
C . 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D. 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17.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
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
A . 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 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 . 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18.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一度是“国家大事”,并产生了外戚干政现象。直到唐高宗时,皇帝听
从李勣的意见,把皇后废立作为皇帝“家事”处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并贬黜其舅父长孙无忌,才基本告一段落。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 世家大族特权地位被打破 D.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19.下表是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据此可知( )
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
(
评论者
评论内容(节选)











盛…




下宣




上达



颜真卿(唐代大臣)




















李林

为杜边

为相之路

乃奏


“文臣

将,怯

矢石,

司马光(宋代史家)
若用寒唆(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
使




























赵翼(清代史家)
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志怠




之从












廿
王寿楠(近代学者)






)
A . 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 B. 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C . 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 D. 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
20.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 . ①③ B .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1.唐代曾多次官修姓氏书,用博古通今的名儒修撰姓氏谱录。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仍列时任六品官的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李世民看后大为不满,遂命重新刊定,强调“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这反映出李世民意在( )
A . 防范名儒操纵朝政 B. 重新划定等级阶层
C . 打击士族政治权力 D. 杜绝官僚政治流弊
22.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 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A . 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 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 . 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 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23.宋朝实行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同时,也实行“恩荫制”,因为长辈有功劳和
爵位,就给予晚辈在入学和当官方面的特殊待遇。“恩荫制”的实行( ) A . 受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
B . 拖垮了宋朝财政系统
C . 与科举选材原则相匹配 D . 着眼于拉拢官僚集团
24.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 )
A . 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 B . 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
C . 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 D . 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
25.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称为三司,作为省级行 政区最高机关,但事权不一、互不隶属,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又相继设置了总督、巡抚之职,位于三司之上,到清朝时督抚制度被进一步固定下来。这主要反映了( )
A . 行省制度遭到破坏 B . 皇帝的权力被削弱 C . 地方管理渐趋强化 D . 官僚体制日益完备
26.明万历四年,巡按辽东御史刘台上疏称:“自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专政以来,每每自道,必曰‘吾相天下,何事不可作止?何人不可进退?’……夫其进退人也,威逼人也,宰相之实也。”据此可知( )
A . 内阁首辅等同于宰相 B. 内阁掌控人事大权
C . 内阁的权势有所扩大 D. 内阁成为行政机构
27.传统相权可分为“决策”和“执行”。明中期之后,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但不能控制法定最高执行机构六部。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阁之下设立六科给事中,以此监察六部行政,间接获取执行权。据此可知,张居正改革( )
A . 使得内阁有效制衡皇权
B . 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 . 让首辅实质上掌握相权
D . 推动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8.清前期逐渐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内阁承担常规公开性政务的执行,军机处则开
展谕旨草拟、官员任免、议奏密折、参赞军务等机密政务。这一事务分工有利于( ) A . 限制皇权高度集中 B. 六部行政权的加强
C . 强化官僚贵族特权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29.图 1 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冰嬉图》(乾隆时期)
3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制度
后果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刺史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行省制
)
A.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 文人治国利于国家稳定
C.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探索前行
二、非选择题(31 题 18 分,32 题 22 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社会管理却相对分散,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士绅多是有声望并且有钱有势的人,通过他们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地方事务。他们既参与统治过程也参与决策过程,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修路等都有士绅的参与甚至负责,涉及到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与地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共同维系着大一统国家的治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协商政治的特质》
材料二
乡绅是中国明清时期活跃于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阶层,拥有国家所赋予的法定特权,明代政府不仅规定乡绅本人可免除徭役,且可惠及其家庭。这就产生了一种“非正式权力”。这种非正式权力与官僚的正式权力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区别,并彼此形成制约。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的代表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使国家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们如同一个“缓冲带”,减少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强着社会结构的弹性, 使一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灵活的运转。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意义。(9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拔制的实行,最初还是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由于九品中正选拔制在选拔程序、选拔对象、选拔细则等方面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加之选拔过程缺少监督,使得官员选拔过程中黑幕重重,腐败滋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了官员选拔唯一标准,实际上又回到了以世卿血缘关系为标准的时代。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为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但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考量候选者的素质和修养,却为后来的官员考任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的弊端。(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这一选官制度。(10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