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07 15: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携手苏轼 , 夜游承天寺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写作背景“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遂 寝 与 藻 解衣
荇 横 柏 吾
suì qǐn yǔ zǎo ji? xìng héng bǎi wú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院里。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地样子想要。时间门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脱下。
念 无与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考虑、想到没有共同游乐的人于是睡 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竹柏影也。
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译文:(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语气词,罢了。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清闲的人。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作者和张怀民。
事件:与张怀民一起赏月。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夜游承天寺?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积水 空明(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皎洁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月光如水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描写要形象生动。
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7、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清幽宁静的意境
清新高雅的品格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豁达乐观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苏 轼5、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领悟“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步于中庭”。
欣赏月下美景.
结尾“闲人”点睛之笔。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文章特色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月色……,欣然……。念……者,遂至……。怀民……,相与……。
庭下……,水中……,盖……也。
何夜……?何处……?但少……耳。3、理解性背诵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A 贬谪悲凉。B 人生感慨。C 赏月喜悦;D 漫步悠闲。 范例:【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
看那松柏竹影 /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