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
两课时
(
教材分析
)
“生物的无性生殖”是第八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第一节的内容,简要概括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点、营养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上的意义。“生物的无性生殖”简要概括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点、营养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上的意义。生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本章重点。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植物的营养繁殖,第二课时实习植物的嫁接和组织培养。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运用酵母菌培养液制作玻片标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5、尝试植物的嫁接。
6、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2、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
1、酵母菌的培养液
2、嫁接用的材料与工具
3、教学光盘及有关植物嫁接、酵母菌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能通过生殖、发育来体现物种的延续和发展,不同的生物生殖方式不同。例如:鱼类、青蛙杂、鸟类、扬子鳄等产卵来繁衍后代,羊妈妈生小羊,人类的胎生等等。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同学们只要有心,一定还会发现自然界的生物有许多繁殖现象,而我们今天首先介绍的是生物的无性生殖。
【讲授新课】
第一课时
一:生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举例:
(1)分裂生殖:细菌(图片)、草履虫(视频)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在单细胞生物中比较普遍。
(2)出芽生殖:水螅(图片)(视频)、珊瑚虫(视频)
活动一: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师提前准备了酵母菌的培养液,要求学生利用培养液作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玻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互动探究]
教师:“1、能否看到像教科书第3页图21-1的酵母菌?2、是否发现椭圆球上有小突起?那是什么?”
学生:“有,是它发的‘芽’,是产生的新个体。那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学生:“为什么有的是一串小球?”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在观察时非常认真。在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如果条件适宜,营养充足,它的出芽生殖就旺盛,产生的新个体就多,以至于“来不及”“脱离母体,而形成一串串的小球体。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烧杯里的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酵母菌进行无性生殖。
[探究心得]: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进而引出出芽生殖是一种无性生殖。
教师提问:1、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几种方式?
学生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学生2: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
由学生的回答而引出嫁接是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
2、营养生殖
营养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扦插(如图 )
营养生殖的方式:
压条(如图 )
第二课时:
1、实习植物的嫁接
[引言]: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进行生殖,这就是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生殖。下面我们来尝试植物的嫁接,利用自备材料,尝试模拟嫁接,了解嫁接的方法和原理。
[活动过程]: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尝试芽接,另一组尝试枝接。在活动过程中,提醒学生在嫁接过程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并在嫁接过程中提出问题:1、什么是嫁接?2、什么是接穗?什么是砧木?3、要使嫁接的植物体成活,操作时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
活动完成后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1: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学生2: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学生3:无论是芽接还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愈合在一起,
这样两部分的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
二、植物组织培养(视频)
概念: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器官、 组织或细胞切下,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细胞分化,在适当的光照、温度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等条件下,这部分细胞便开始分化,产生组织器官,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注:组织培养需要取毒素少的组织,通常植物导管通不到的部位毒素较少如茎尖、根尖}
组织培养优点: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 。还可以防止的侵害。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来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板书重点内容)1、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些主要方式?3、酵母菌、水螅的出芽生殖。4、营养生殖——嫁接(芽接和枝接)5、嫁接的关键和意义。6、植物组织培养及意义。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的教学追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时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能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开始有关生物的无性生殖的介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多种手段获得了很多知识,对生物的无性生殖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这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上具有显著的实效,所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场所。课堂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一些有关生物领域的新信息、新技术,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询,亲身体会、亲自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的学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应当真正贯彻到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