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1.读下图“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2)演变到第③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A.a、b、c B.d、e C.a、b、d D.a、b
2.下图的两张图代表两种聚落景观,读下图,并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这两种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聚落为乡村 B.乙聚落为城市
C.甲聚落高楼林立,道路纵横 D.乙聚落相对集中,规模较大
(2)乙聚落分布在欧洲西部,当地居民信仰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3.图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照片,下列叙述能够反映它们差异的是( )
①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
②城市的路网更密集
③城市有大片农田
④乡村商场更多更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读我国城乡人口数据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两道题。
(1)我国城乡人口发展的趋势是( )
A.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均呈上升趋势
B.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均呈下降趋势
C.城市人口呈上升趋势,乡村人口呈下降趋势
D.城市人口呈下降趋势,乡村人口呈上升趋势
(2)由此推测,我国城市聚落的规模可能会(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交替变化 D.没有变化
5.周庄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如下图)。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千米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据此回答下面两道题。
(1)影响照片中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资源
(2)当地政府注重古聚落保护的原因是( )
A.古聚落是旅游资源,能带来环境效益
B.古聚落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C.古聚落能更方便当地居民生活
D.古聚落里有很多古董、文物,价值很高
6.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丁聚落相比,乙聚落有何特点( )
A.居民全部从事渔业生产
B.房屋更集中、密集
C.交通经常堵塞
D.大气污染严重
7.读聚落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
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
B.房屋更集中密集
C.交通经常堵塞
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8.下列四幅图片中,最适合形成聚落的是( )
9. 下图是某地景观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2)图中聚落的分布形态主要受到( )
①地形的影响
②气候的影响
③河流的影响
④资源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一般来说,聚落密集的地区( )
①经济比较发达
②交通比较发达
③人口密度比较大
④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所示为______聚落,乙图所示为______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______。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 ______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可知, 由村主演变为城市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读图可得, ②为村庄, ①为城镇, ③为城市,故答案选B.
(2)读图可知, 演变到第③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交通拥堵、b住房紧张、d环境质量下降;故答案选C。
2.答案:(1)C (2)B
解析:(1)由图可知,甲聚落建筑物高大密集,道路纵横,交通便利,是城市聚落,乙聚落建筑物稀少、矮小,是乡村聚落,故选C。
(2)乙聚落分布在欧洲西部,当地居民信仰的宗教最有可能是基督教,故选B。
3.答案:A
解析: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异大,从图中可知,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有大片农田;城市的交通更密集,商场更大,故A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1)C;(2)A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城乡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由图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我国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由此推断,我国城市聚落的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
5.答案:(1)C;(2)B
解析:(1)根据图中所示,建筑物是沿河而建的,因此,可以判断影响照片中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2)古聚落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当地政府注重古聚落保护。
6.答案:(1)C; (2)B
解析:(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丙图片。
(2)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房屋更集中密集。
7.答案:(1)C;(2)B
解析:(1)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房屋高大密集,道路纵横交错。丙图所示的是城市聚落,楼房林立,交通线密集。
(2)乙、丁聚落都为乡村聚落。但是乙聚落房屋更为密集,丁聚落房屋较为分散;图中未体现出从事海洋渔业。
8.答案:D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最适合形成聚落,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极地地区气候严寒,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喜马拉雅山高峻、寒冷。这三个地区自然条件均不适宜人们的生存,更不可能形成聚落。
9.答案:(1)A;(2)B
解析:(1)该景观图所示地区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沟谷较深,为山地。
(2)图中聚落受地形影响沿山谷呈条带状,受河流影响沿河流分布。
10.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聚落密集的地区,环境比较容易被破坏,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11.答案:(1)城市;乡村
(2)地形平坦,海拔在100米以下
(3)B;B处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发展空间大,且有丰富的水源,水运便利
(4)先有乡村聚落
解析:(1)由图可知,甲图所示为高大、密集的建筑群,是城市聚落,乙图反映的是稀疏、矮小建筑,是乡村聚落。
(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地势平坦,海拔在100米以下的平原。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地,这里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发展空间大,且有丰富的水源,水运便利。
(4)从上题分析来看,是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