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22:5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项不是阿长做的事
A.教给“我”很多规矩 B.踏死隐鼠
C.给“我”父亲请医生 D.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下列对《朝花夕拾》中作品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B.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还有为他买《山海经》的纯朴热情的保姆阿长。
C.《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生活,因藤野先生不重视自己,同时又受到日本同学歧视,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D.《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请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下题。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1) 本文段节选于 (作者)所写的散文集 中的 。
(2) 作者为什么反感“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件事?并联系全文并说说作者对古时所谓的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选自《朝花夕拾》)
(1) 甲乙两位同学针对上面的语段讨论时,各自发表了看法。若你参与其中,会发表怎样的见解?(至少答出一点)
甲同学: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
乙同学:“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我觉得这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
你的见解:
(2) 在初中教材中,也学到了鲁迅与医学有关的课文。请写出篇名及与他留学生活有关的一件事。
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回答问题。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1) 加点的“机关”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 。
(2) “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读到老和尚治“美女蛇”时,我们会联想到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美女蛇精的民间传说。请写出这个传说的名称或传说中任意一个主人公的名字。
(3) 除了“美女蛇”,《朝花夕拾》中还讲到了其他的神鬼妖魔,比如 。这些内容写出了童年鲁迅心目中世界的奇特色彩。
(4) 《朝花夕拾》全书主要涉及六个人物,请你根据原著进行梳理,填写表格。
身份 中国老师 日本老师 家人 朋友 保姆 邻居
人物 寿镜吾 ① 父亲 ② ③ 衍太太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1)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2) 鲁迅其实有两次“摇了摇头”,他两次摇头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原著简要回答。
(3) 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案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他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1) 片段中的“他”是 。
(2) 片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 《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请从“父亲”“范爱农”“阿长”“衍太太”中选择恰当的人物,分别填写在每张图后文字空白处的横线上。
(1) 一到夏天,睡觉时 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一看, 就站在我背后。
(3) 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4)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 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初一(1)班开展《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小明在读《狗·猫·鼠》的过程中提出了 3 个问题,你能帮他解释吗?
(1) 鲁迅饲养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是怎么死的?
(2) 同样一种动物——猫,为什么在鲁迅的笔下让人见之生厌,而在郑振铎的笔下犹如相伴的小侣?
(3) 我很喜欢猫,但我的同桌特别讨厌猫,我们应该怎样相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两小题。
大约十多年前,S 城(这里指绍兴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节选自《朝花夕拾》)
(1) 结合选文段情节说说“名医”行医的态度如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 联系《父亲的病》后面的情节,这位“名医”是怎样医治文中父亲的病的?
参考答案
1. C
2. C
3.
(1)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2) 因为这两个故事体现的是古代为了孝道,而不顾儿童性命。作者认为孝是应该的,但是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4.
(1) 名医与大众医生对比(作比较),写出名医“用药与众不同”;“用药与众不同”,体现在药方不寻常,不用平常的药,只用难得的药;“药引”难得,常让人忙碌不已;药引难寻,大约后来还能购求到,这让作者感到很意外。
(2) 篇名:《藤野先生》;事件如:目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仙台颇受优待;结识藤野先生;学习期间,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我被学生干事刁难;“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
5.
(1) 计谋,心机。
(2) 《白蛇传》(或:白素贞、许仙)
(3) 无常
(4) 藤野先生;范爱农;阿长(长妈妈)
6.
(1) 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2)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鲁迅觉得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鲁迅觉得显得封建。
(3) 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内容上既突出了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又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真挚情感;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情节跌宕起伏,更有表现力。
7.
(1) 陈莲河
(2) 陈莲河的行医态度、开方等种种表现。
(3) 《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想“学医救民”;《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一事件,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8.
(1) 阿长
(2) 父亲
(3) 衍太太
(4) 范爱农
9.
(1) 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2) 示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喜好,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鲁迅讨厌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见之生厌;郑振铎喜爱猫,所以他笔下的猫让人觉得可爱。
示例二:作者表面上写的是对动物的看法,实际上是对人的看法、社会的看法……
(3) 尊重彼此的喜好,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打扰(干预/改变)对方。
10.
(1) “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看一眼,说道‘不要紧的’”体现了“名医”马虎草率,草菅人命的态度。“开一张方子,拿了一百元就走。”“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这些情节体现了“名医”贪财,不关心病人生死的性格特点。
(2) 后来这位“名医”对父亲的病也只是看钱不看病,等到病重束手无策时却推荐生手医生陈莲河来使自己脱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