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这三首诗,品味感情。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魅力。
[自主预读]
1.文学常识填空
①杜甫(712~770),字______,伟大的________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②“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cnjy
2.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妪( )力虽衰 ②决眦( )入归鸟
③三男邺( )城戍( ) ④浑欲不胜簪( )
⑤老翁逾( )墙走 ⑥白头搔( )更短
⑦如闻泣幽咽( )( ) ⑧岱( )宗夫如何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②《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③《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文本研讨]1cnjy
活动一 比较阅读 理解感悟
诵读《望岳》和《春望》,思考以下问题
4.两首诗都有“望”字,望见的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抒发的各是什么情感?
5.你能结合杜甫身世,说说两首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吗?
6.从两首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或、表现技巧或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诗人移情于景,寄托了诗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的忧愁情感。
活动二 分层阅读 深入体会
诵读《石壕吏》,完成下面问题。
7.概括诗歌故事情节。1cnjy
8.有人说这首诗歌采用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于答的手法,将差役一步步威逼的话语省去,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差役与老妇人对话的过程补全吗?
9.诗歌没有一字是诗人的评论,但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强烈的情感,你能看出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
[书声琅琅]
◎拓展延读
(一)《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0.解释词义:1cnjy
①更: ②次:
11.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12.“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13.“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赏读
(二)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实我们想一想,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立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两个流派,它其实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地完善,磨砺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发达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经过唐宋,我们能看到诸多名士,他们都是在自己极其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做到胸怀天下,这点其实你想来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他即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节选自于丹《论语心得》,有删改)
14.请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在下面。1cnjy
15.文中提到的“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那么还有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 和 。
◎考场佳作
给自己一个拥抱
12中考·长沙一考生
放眼自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
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时,它告诉我,春天已来到了,春的来到使我感到了春意蓬勃的精神。当池塘中的第一朵荷花盛开时,它告诉了我夏天已到了,夏天炎热的气息使我感到疲惫与紧张。当金黄的麦穗成熟时,它告诉了我秋天带着微凉的风来了,秋天丰收的气氛使我觉得满足和快乐。当第一片雪飘到我手中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了,寒冷总会是我喜欢躲在暖和的被窝中不肯起床,这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每个季节的来临都会使我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它怎么变更,我的生活都不会变,只在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永远都不会有许多的起伏,这样的生活使我麻木了。还有这世界上的人也使我感到虚伪与无情,有一些曾经被我视为知心朋友,可到最后,她也为了一些“利益”而背叛自己;这些使我的内心顿时变得可笑、虚伪,充满了许多的不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与委屈。这些事情发生的快,消逝得也快,仿佛没来过的事一般,可你们熟不知的是它已深深印在我心中了,但在表面上,我不会再说什么了。只把它放在心里,可这样是我的内心很 1cnjy
四季都不能使我开心起来,有时还会让我更伤心。呵!我讨厌虚伪做作的人,可这样我还是不能表现出来。这样一个面无表情的人,使我自己都觉得假,呵呵!但这有用吗
某天,我面无表情地一个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有一缕清风拂过,我顿时一愣,因为风说了一句话——小孩子,就不应该有现在这副表情,应该有的是笑容。呵呵 放开一点,让自己的脸上充满笑容,这样的你才是最美的。这时,我在心里想:是不是该变回以前那开朗的我了,现在的,是我想要的吗 不是,我想自己不应该这样了。给自己一个拥抱吧,鼓励自己,给自己勇气去面对吧!
突然我大叫了一声——我不能因为一些虚伪的人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弃自己,牺牲自己,她们不值得!清风再次从我身边拂过说:对,不要因为她们而放弃真实得自己,真实的自我比起虚伪的面容更可贵,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放弃,尝试用勇气面对!
这时,我笑了,笑得很甜,没有一点负担的自己使我感到一身轻松。或许拥抱自己一下,比什么的都有用,拥抱自己,敞开胸怀,接受一切来源于自然的声音,抛开现实的虚伪,你会活得很开心的! 1cnjy
如果你觉得现实的虚伪,你承受不了就抛开吧!抛开就可以快乐地生活,敞开胸怀,拥抱自己,拥抱自然,岂不是更好 ——后记
[佳句积累] 杜甫名句选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二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1cnjy
[方法归结]
想一想:古典诗歌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进行赏析?
[反思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5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1cnjy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1cnjy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猜他是谁?
提示: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一生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1cnjy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春望》《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创作历程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 《丽人行》1cnjy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春望》“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介绍泰山:
(1)、三 字 经
(2)、图片、地图
二、讲解《望岳》。
1、写作背景: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2、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3、思考题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感情
分析: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写作特色: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_______,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望;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议论。)
6、具体分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
(1)首联: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1cnjy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翻译: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的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1cnjy
远望:首句是___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设问;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地域广阔)
(2)《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近望: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________。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__________。(赏慕有加、山势之高峻)
(3)《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翻译:山腰间团团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使我心情激荡,久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
细望: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1cnjy
(4)《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翻译: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观赏泰山下的显得小了的群山。
七八句化用孔子“_______________”之句,深化主旨。(登泰山而小天下
)
象征意义: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三、讲解:《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时代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2、《春望》自学目标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1cnjy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具体分析: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解释词语:《石壕吏》: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吗?
3、自 学 目 标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
官吏捉人的故事。
写了哪些人物 ?你对这些人持怎么样的看法?1cnjy
4、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5、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1cnjy
6、课文总结
(1)、杜甫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来具体说明) 1cnjy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2)、《望岳》与《石壕吏》相比较,风格完全不同。同是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五、作 业 布 置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范文:1cnjy
石壕吏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背着行李疲惫
地行走。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看着凶恶的差役带着老妇离去的身影,杜甫沉沉地叹了口气,国家何时才能让老百姓安宁呀。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9张PPT)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名校系列精品 整册成套 欢迎使用
杜甫诗三首
他是谁
他一生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简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春望》《登高》 《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吏”“三别”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三吏”、“三别”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车行》 《丽人行》
乐山市实验中学 leshanchy
望 岳
杜 甫
三字经: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 《望岳》写作背景及自学目标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
诗歌内容。
思考题
泰山山势之高峻。
(齐鲁青未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
泰山地域之广阔;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歌颂了泰山的________气势和________
的景色。
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兼济天下”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该诗炼字炼句的特点。
这首诗歌以一_____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________,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兼而有之。
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结合诗句来赏析。
“望”
描写
抒情
议论
自然景物
首句是___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令人顿生
悬念。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
设问
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
地域广阔
远
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的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首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割:分割。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
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________。
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__________。
山势之高峻
赏慕有加
近
望
颔 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山腰间团团生起的云气,层出不穷,使我心情激荡,久久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我的眼角都要裂开了。
细
望
颈 联: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终当,终要。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观赏泰山下的显得小了的群山。
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
七八句化用孔子“_______________”之句,深化主旨。
登泰山而小天下
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象
征
意
义
尾 联: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杜甫从鄜 (fū) 州 (现在陕西富县) 前往灵武 (现在属宁夏)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春 望
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 (公元575年) 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目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________
的感情。
修辞:
对 偶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你会解释首联吗?
忧国伤时
首 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修辞:
对 偶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因_______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感伤
感时伤别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颔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其情真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颈 联: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________,更平
添一份悲哀。
伤痛、愁闷
老将至矣
尾 联: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石 壕 吏
杜 甫
“三吏” “三别”的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吗?
投:
逾:
一何:
附书至:
新:
戍:
已:
犹得:
绝:
幽咽:
投宿
越过
多么
捎信回来
最近
防守
停止
还能够
没有了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写了哪些人物 ?你对这些人
持怎么样的看法?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能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
官吏捉人的故事。
自 学 目 标
――告辞――
――投宿――
――住宿――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辞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发展:
开端:
暮
夜
天明
结局:
时
间
顺
序
课 堂 练 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法,作用是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对比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精炼
(120个字)
望 钟 割
(炼字)
语 言
巧妙
藏问于答
对比 反衬
融情于景
构 思
捉人 战争的苦难
(事)
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满怀抱负。
内 容
石 壕 吏
望 岳
时代背景
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课文总结
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杜甫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来具体说明)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深表同情;
《望岳》与《石壕吏》相比较,风格完全不同。同是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
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作 业 布 置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