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1-12 20: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八年级语文(下)“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
——鲁迅 沙海漫漫遍地荒漠凝固的生命偷偷哭泣眺望远方满目荒凉唯一的泉眼静默地抗议余晖中的昔日河床凄美的容颜如镜之水牛马成群溪涧饮水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1、积累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目标:作者吴刚,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写有《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及文体①萧瑟 ② 和煦 ③干涸 ④吞噬 ⑤裸露 ⑥戈壁滩 ⑦沧海桑田
泵站 鹭鸶 庇护所 近在咫尺 张骞 饶有兴趣 赞誉字词积累分析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2、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4、现在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5、罗布泊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
6、同样悲剧还有哪些?归
纳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合作探究 齐读12、13段,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充满了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意识?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品味语言:根本上,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
引用具体确凿的数据。
写法上,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大大强化了感彩。
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热合曼是一个108岁高龄的世纪老人。假如你也是一个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延伸:罗布泊世纪老人热合曼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