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②对新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材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俄国无产阶级即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以及给我们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问:请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⑴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⑵3/4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过渡:面对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战胜国内外敌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板书]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 普遍实现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结合课本一个一个好好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主要的内容。因为粮食严重不足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一个最尖锐的经济问题,能否保障粮食充分供应关系着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因此余粮征集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强制向农民收购粮食。在实际执行中,余粮征集制并没有贯彻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的阶级原则,甚至拿走了农民的口粮,而国家付给农民的钞票实际上是因多种原因而大幅度贬值的一堆“彩色纸片”。可以想象,这自然会受到农民的特别是富农的抵制,因此苏维埃政权不得不从城市里派出大批的武装征粮队,以保证粮食征集。这也是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乃至暴力反抗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
问: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高度集中和完全计划性
(但超出了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但是在“战时”特殊环境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解决国内外危机而产生的,那么它起到了作用吗?有没有什么弊端?
3、评价
[板书] 积极方面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得苏俄取得了胜利,挽救了国家危机,可是,此项政策的实施,在战争结束后,有无停止?
——没有
问:那没有停止的话,为什么政府不停止?这样发展下去,那会使苏俄面临怎样的处境?
——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存在用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不切实际的愿望。(教材64页文字阅读框对此有所说明)。由于其在战后继续实施,导致危机的出现。这也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作用
[板书] 消极方面
超出限度,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人民暴动。
过渡:由于战时共产主义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暴动,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板书]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背景
第一、连年的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活亟须恢复;
第二、经济破坏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反对余粮征集制;
第三、国家当时也没有能力对所有企业的生产进行直接的领导和组织
过渡:为了解决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那么
新经济政策
新在什么地方?
我们要把它与战时共产主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2、主要内容及影响 (我们通过表格来学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 容 农 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 业 工业国有化 有别地对待大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中、小工业
商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分 配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
影 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一个一个分析一下:(展开课本来讲)
农业:余粮征集制比固定的粮食税更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工业:因为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所以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工业国有化转变为了有别地对待大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中、小工业。这样可以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商业:
分配:分配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人们积极性的提高
问:通过上述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有二: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这两个特点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区别)
综合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高度集中和完全计划性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过渡:我们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特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两者的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幻想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课本65页文字阅读框)
②这两种政策的实行,都是当时各自客观形势(各自实行的背景)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过渡:大家看此图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
[板书]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宣传画)
1930年1月5日斯大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
林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的少女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
问:上述图片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如何?
——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开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 关于新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原因我们把它归结如下:
①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强大压力和日益抬头的德日两个战争策源地所带来的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加速工业化是十分必要的
②从国内看,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粮食危机和经济困难等问题
③此时的斯大林急于将苏联建设成世界强国,而联共(布)全党也充斥着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和因革命胜利所激起的狂热情绪
④联共(布)在理论上并未真正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作为更具社会主义性和革命性的模式,更易被斯大林等当时的领导人所肯定和接受 ]
2、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内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与前述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相适应,实行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只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基本上是以行政手段加以实施的,经济杠杆的作用微乎其微)
以上四方面是环环相扣的
[由此可见,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建立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下的经济体制。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强制性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
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行经济。它片面发展重工业,建立准军事型的经济,并以此提高国力,赶超资本主义]
3、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积极影响: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总之: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但不应也不会是唯一的模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它是一种“非常”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的活动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常常不是经济规律,而是政治和政治斗争规律,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为了实现某个政治目标]
[知识结构]
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社会主义 成功过渡---新经济政策
经济体制
最终建立---斯大林经济体制
过渡:俄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首创。因为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突破性进展之一
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后作业]
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
2、(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5、(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6、(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7、(2000全国3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8、假如你是生活在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人,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不断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谈谈你的感想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的背景
2、主要内容
3、评价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的背景
2、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3、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