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
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 世纪 40 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 80 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都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九龙、“新界”也在那个时候被迫离开了祖国怀抱。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1997年7月1日,日益强大的祖国终于迎来了香港的回归,在一篇新闻里,这喜悦和自豪却被埋得很深,走进《别了,不列颠尼亚》,品味这份喜悦和自豪,借助文本,思考回归背后的深刻内涵。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消息以及文章相关背景;
2.分析文章的选材和裁剪艺术;
3.鉴赏语言的准确与含蓄;
4.感受新闻记者客观又饱含深情的职业精神。
特写消息
消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又称“新闻”。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形式。
消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讲究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时效性强。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即把新闻事实的最重要、最新鲜、最为人关心的部分写在前面。除简讯外,大多有“电头”或“本报讯”、“本台消息”,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组成。
消息种类很多,分类不一。目前一般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解释性消息、公告性消息等。特别简短的消息,称为“简讯”。
特写消息
特写,报告文学的一种体载。由于在突出真人真事方面,具有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特点,因而称之为特写。常以文学手法描写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和气氛。其主要特点为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即要求所写人物、事件完全真实,并具有时间性,及时反映现实问题。同时,这种反映又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因而又有文学性。
特写消息,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并具有特写镜头的体裁。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海外游子”生涯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获准从事香港回归报道的记者中,“新华社记者”是一个特殊的招牌∶他们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一现场,记录这千年一回的瞬间,而且有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体验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转型。与他们的特殊招牌相适应的是他们肩负的特殊使命∶他们既然代表中国的权威媒体,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纪实,势必要在刻录真实的同时阐发意义、鼓舞国人;与此同时,他们既然要为历史留影,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包括中国人、尤其是英国人和世界其他人群—挑剔的目光。正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记者所言∶“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记者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初读消息,积累词语,把握消息要素
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
冉冉升起:慢慢地升起。
导语: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1)
主体:具体记叙英国殖民统治者告别仪式。(2-10)
结尾:英国殖民统治者离港。(11)
初读消息,积累词语,把握消息要素
必要背景:
这个港督的庭院曾居住过25任港督。
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有举行降旗仪式的传统。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经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鉴赏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再见了。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这一古意大利语称谓,后又衍生出守护不列颠岛的女神名称。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不列颠尼亚又指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还指统治香港的英国殖民者。
题目套用《别了,司徒雷登》,别有一番意味。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文章是以谁为叙述对象的?
英国殖民统治者。
记叙了哪些事实?(时间、地点、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事件进行特写?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为什么选取了这四个场景进行特写?
象征对香港治权的结束(“面色凝重”象征着不甘、失落)
象征对香港军权的结束(背景有新的区旗和将要驶离的游轮)
象征对香港主权的结束(最重要的)
象征英国殖民统治者彻底离开。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新闻背景的安排有何用意?
对港督府历史的介绍,象征着港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对156年前英国士兵第一次在香港升起英国国旗的介绍,是为了和今天最后一次降旗作对比,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对156年前英国士兵第一次在香港升起英国国旗的介绍,是为了和五星红旗升起作对比,象征中国完全收回了香港主权。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本文哪里体现了新闻的严谨?
时间的精确性。以时间为线索,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体现了庄严感和严肃性。第1段“150多年”,第7段“156年前”,最后一段“156年5个月零4天”,越来越精确的表述,体现了自豪感和爱国心也在逐渐地增加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本文哪里体现了作者的深情?
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b.环境描写方面∶“在细雨蒙蒙中”“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广场上灯光渐暗”“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细雨、灯光渐暗、夜幕都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者的离去。香港回归的欣喜。
再读消息,领会深义
本文哪里体现了作者的深情?
a“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现实场景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同时这也是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回归祖国。
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b"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些对比,采用一扬一抑的方法,将华夏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担当播音员,播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字正腔圆
严肃
庄重
可以小组分工合作。
颁奖词
《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请你分析其获奖理由。
新闻是“香港回归”,却写《别了,“不列颠尼亚”》,别有意味;
新闻事实严谨,几点几分分毫不差;
精心选择特写镜头,形象传神,意蕴丰富;
感情饱满,自豪欣喜,含而不露;
讲究技巧,对比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