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单元测评卷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单元测评卷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1 23:1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单元测评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地貌被称为石环。读图,完成1~2题。
1.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岩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有充足的水分
④气温在0 ℃上下波动的时间持续较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石环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云贵高原
C.西西伯利亚平原 D.亚马孙平原
图1表示由柱状节理及其发育的墨绿色玄武岩构成的岛屿,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蓝天碧海之中的一块墨玉。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岛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水常年的侵蚀作用 B.河流挟带的泥沙固结变质
C.岩浆侵入地壳缓慢冷凝 D.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凝
4.图2中,与该玄武岩石柱林的形成过程对应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某区域岩层分布及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Y3岩层所在地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谷 D.向斜山
6.从地形和岩层新老关系看,与Y4岩层分布处最相似的是(  )
A.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红砂岩地区 B.中国云南路南石林地区
C.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D.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地区
下图为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该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中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右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  )
A.位于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气温低,冻融风化显著
C.气候湿润,森林分布广,生物风化作用突出
D.人口稠密,酸雨危害大,化学风化作用明显
10.关于图中“非木之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林”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C.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D.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是地壳垂直运动导致的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右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1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4.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5~16题。
15.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16.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二、综合题(共52分)
17.(14分)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
(2)写出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①               ;③             ;④           。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    作用和    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    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    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4)结合图示信息,写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填数码)。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
b.大理岩的形成:   ;
c.含煤岩层的形成:   ;
d.海底火山喷发:   。
1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近几年,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
材料二 右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图中的山脉是          ,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a为      板块,b为    板块。
(2)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影响。
19.(9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沙丘是由        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        。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20.(17分)某高中地理学习小组为深入研究地形对聚落各方面的影响,分为A、B、C三组搜集相关资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A组同学从图书馆中找到某年的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图1)。
图1
材料二 B组同学上网获得两幅聚落图(图2、图3)。
图4
材料三 C组同学走进某市城镇规划办公室,正巧碰到工作人员在研究本市发展规划,并积极参与了讨论。
(1)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多    (填“乡村”或“城市”)聚落,山区多    (填“乡村”或“城市”)聚落。从地形角度分析原因。
(2)B组同学推测并分析平原地区聚落图最可能是     (填“图2”或“图3”),山区聚落图最可能是
    (填“图2”或“图3”)。原因是                     
                                    。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4中最可能发展为城市的聚落是   (填数码),原因是         
                                。除地形原因外,还可能有哪些原因
(4)A、B、C三组同学通过汇总调研结果得到结论。
Ⅰ.地形对聚落的    、    、    、    等都有重要影响。
Ⅱ.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可能有                               等。
参考答案
1~2.1.B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环地貌形成时“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因此形成地区地形起伏应较小,否则融化的水可能会流失;“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说明岩块颗粒大小不均匀。①②错。石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说明气温要达到结冰条件,同时还需要充足的水分。B项正确。第2题,石环要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撒哈拉沙漠和亚马孙平原位于热带地区,全年气候炎热,不可能发育石环;云贵高原位于亚热带地区,也不易形成石环;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可能发育石环。C项正确。
3~4.3.D 4.A 第3题,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凝形成的。第4题,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对应图2中的①。
5~6.5.B 6.D 第5题,Y3处比东西两侧海拔低且有河流发育,因此为谷地地形。Y3处中心岩层较两翼老,因此为背斜。第6题,从等高线来看,Y4处应当是山地,该处岩层较新,应为内力作用下形成,故选D项;其他几个地形区均为外力作用形成。
7~8.7.C 8.B 第7题,“大窝凼”为喀斯特洼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岩石类型是可溶性的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项正确。第8题,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先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溶洞(②);地下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直径越来越大(①);地下溶洞直径过大,导致溶洞崩塌(④);最后形成喀斯特洼坑(③)。B项正确。
9~10.9.A 10.C 第9题,由题干可知,甲地石林为花岗岩岩体,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平地而起,形态各异,且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甲地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草原分布广,森林较少;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降水少,酸雨危害小。第10题,甲地“石林”岩石为花岗岩,多具有水平纹理,主要是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的;乙地“土林”呈垄槽相间分布,其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丙地“冰林”晶莹剔透,近年消融速度加快与全球变暖有关;丁地“石林”高耸陡峭,错落有致,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形成。
11~12.11.C 12.A 第1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12题,甲处为凹岸,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乙处为凸岸,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
13~14.13.D 14.B 第13题,据材料可知,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断层谷地中,结合图示指向标,谷地大致呈南北走向,河流两岸没有明显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三项错误;吊脚楼依山而建,坡度大小影响其建设的难易度与分布密度,故D项正确。第14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而且节约建筑用地;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及防潮,而不是为了防涝;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变化。
15~16.15.C 16.C 第15题,山体裸露、地势起伏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故需人工进行修复。第16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即恢复植被,缓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坡度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退台外缘高、内部低主要考虑收集雨水,C项正确。
17.解析 岩浆活动只能形成岩浆岩(C为岩浆岩,①表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④)形成沉积岩(A为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B为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
答案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上升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固结成岩
(3)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4)③ ⑤ ④ ①
18.解析 第(1)题,图中山脉是印度洋板块(a)与亚欧板块(b)相互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脉。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有关。第(3)题,青藏高原移动会造成岩层的弯曲、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答案 (1)喜马拉雅山脉 褶皱 印度洋 亚欧
(2)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引起青藏高原同向移动。
(3)产生岩层的弯曲、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并带来地震等灾害。
19.解析 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且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1)西北 风力侵蚀
(2)风力堆积
(3)相对上升
(4)喀斯特
20.解析 该地理学习小组主要研究了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分析该问题需结合不同地形的特征进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限制条件少,聚落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城市聚落多,规模大;山区地形复杂,限制条件多,聚落分散,多乡村聚落,规模小。除地形外,河流、矿产资源、气候、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等因素对于聚落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答案 (1)城市 乡村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限制条件少,利于聚落的发展;而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聚落发展,聚落规模小。
(2)图2 图3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可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延伸,发展壮大后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山区受地形影响,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多在山间盆地或河谷地带呈条带状分布
(3)① 与②③④相比,①处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发展空间大 靠近河流的交汇处。
(4)类型 规模 分布 发展 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