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1 23:07:45

文档简介

西宁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C   2.(3分)B   3.(3分)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C   5.(3分)C
6.(6分)
示例:①塑造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崇尚德义等。
②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
③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④融入了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民族精神提供了载体。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A
8.(6分)
示例:①显示王熙风在贾府的重要身份与特殊地位。
②在衬托王熙凤美貌的同时,也表现了王熙风对财富强烈的占有欲和她的俗气。
③突出了贾府主子们生活的极度豪奢。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示例:①众人皆恭肃严整,她敢于大声说笑,没有顾忌。
②她夸赞黛玉美丽的同时又讨好老祖宗,显示其过人的聪明与老到。
③她向黛玉发出连珠炮式的问话而后叮嘱,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显示了她在贾府
中的权威;发放月钱,说明她手握财权,显示其能干的一面。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D   11.(3分)A   12.(3分)B


13.(1)(5分)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蔺相如就调转车子避开他。(“已
而”“望”“引车”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5分)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所以”“先”“后”
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
15.(6分)
示例: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
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的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的国家和家园之思。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每答对一空给1分,若有错写、缺写、倒写等问题的,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7.(3分)C   18.(3分)A   19.(3分)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20.(6分)
示例:①越来越多的主播加入进来
②吸引更多观众(粉丝)(答成“涨粉”亦可)
③打赏供养着这些主播
(每句2分,符合要求,意思对即可得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5分)
示例:只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1分),加强职业化引导(1分),增强主播文化素质和法律意
识(1分),加大对低俗主播的打击力度(1分),网络直播才能有序发展。
(关键信息每点1分,正确使用句式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
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瑡瑏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瑏瑢见解新颖?瑣瑏材料新鲜?瑏瑤构思新巧 瑥?瑏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瑏瑦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约少50个字扣 l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
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文体不明确或套作的适当扣分;背写现成文章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
等级”不给分。
3西宁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
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
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
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
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
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
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
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
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
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
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
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
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
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
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
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
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
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
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
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
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
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
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
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
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
疑问。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
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
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
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
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
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
故乡。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
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
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C.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
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D.“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
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
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
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
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
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
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
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
有进入史书,一些底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
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人物精神的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
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
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在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如《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
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
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
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描述重大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
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
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
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
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的
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
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有改动)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
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
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
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勇赴困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
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
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
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
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的中的晁错,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
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
父的矛盾在于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
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为忠而忘身、为国而忘家
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具有开创意义,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
年发展历程的著作,可以说它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以浓墨重彩去描述重大事件或通过小小细节来表现人物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C.《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司马迁的价值观、历史观是独特的。
D.当初晁错在与父亲分歧后,被父亲以死相逼,他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他的崇高品质
得以充分体现。
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体现了我们民
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
B.《史记》传主的选择,是由其精神决定的;选择传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人物精神的
过程。
C.在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史记》总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
来真实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
D.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史记》中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
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
6.《史记》是怎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
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
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
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
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
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
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
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
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
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
我这里正配九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
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
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
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
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
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
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
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
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
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
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
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
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风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
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
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
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进贾府本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则是有意提醒
林黛玉的客居身份。
B.写“三春”姐妹,着重写其各自的神态容貌,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作者通过黛
玉的观察来展现的。
C.“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一“忙”一“转”,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
特征。
D.文本中介绍贾府人物有详有略,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8.小说中对王熙风的衣着服饰的描写颇为详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9.王熙凤的“辣”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10~13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
獉 獉
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
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
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
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
獉 獉
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B.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D.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而位居我上 ②而相如廷叱之
獉 獉
B.①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獉 獉
C.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獉 獉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徒以吾两人在也
獉 獉
1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5分)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
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
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
居:这里指家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B.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了新人。
C.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尾联中“鱼龙寂寞秋江冷”一句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
之情。
15.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
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2)《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           ”。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
的文化,不仅揭示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底蕴,也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基因。然而现实是,如今有着
      的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悄然消失,许多原本世代传承
的工艺在濒临甚至已经失传。少数民间传统艺术,靠着老一辈艺人的坚守才得以传承和保存,而且
很大一部分已      ,亟待政府和社会出手抢救。民间手艺的传承和保护,不只关乎个人或
家族的一门手艺,而是有关一个行业的生存和传承,关乎浸染着民族感情的浓浓乡愁。
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落到实处,必须改变当前这种靠民间艺人      的状况。
因为民间艺人势单力薄,若是当地政府及部门能对其进行政策性照顾,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进行“      ”“搭桥筑台”,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关心和支持民间艺人,必将能扭转局面,让民
间艺术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吸引更多年轻人拜师学艺,那么民间艺人就不愁后继乏人了。
一旦解决了接班人问题,(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  生死存亡  单枪匹马  扯篷拉纤
B.浩如烟海  生死存亡  单枪匹马  穿针引线
C.不计其数  危在旦夕  单打独斗  穿针引线
D.不计其数  危在旦夕  单打独斗  扯篷拉纤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间老艺人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年轻人也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
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B.民间老艺人定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
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C.年轻人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
力,重铸辉煌
D.年轻人一定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民间老艺人一定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两者相辅
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
B.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基因,也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C.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基因,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久远的底蕴。
D.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
高一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网络直播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①  ,使得网络
直播这个群体变得日益庞大。据《2020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统计,目前直播行
业的主播账号累计超1.3亿、用户规模6.17亿,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专事直播的“直播村”。然而现
在的直播间,充斥着奇异的妆容、扭捏作态的表演、无聊低俗的语言……为了  ②  ,获得更多
打赏,达到流量变现,有些主播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可让人震惊的是,大批粉丝却正为这些低俗的
直播买单,不但  ③  ,甚至将这些低俗主播捧为明星。当某个劣迹主播被封禁,还有不少粉
丝为其鸣不平。
网络直播本身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网络直播不能成为低俗文化的温床,任
其野蛮生长。有关人士指出,行业准入的门槛过低,职业化的引导缺乏,导致一些主播教育程度不
高、文化素质低下、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加之主管部门、直播平台对低俗主播的打击力度不够,已经
严重制约了网络直播的有序发展。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词语“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语句,表
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
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
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
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不知轻重
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
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
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