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 浓蓄势 更显大情怀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悟写人记事类文章“小人物浓蓄势方显大情怀”的行文思路及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个体阅读中获得阅读欣赏叙事作品的经验和方法,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整合文本,使学生了解写人人物记事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及答题技巧。
难点:感悟写人记事类文章“小人物浓蓄势方显大情怀”的行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概括总结
回顾第三单元出现的人物,概括这些人物在身世、姓名、精神、品质方面的异同点。
小结:经过同学们思考总结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单元文中的人物都身份低微,都备受磨难,且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可见小人物之小。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小人物之小呢?
平凡的小人物在生活的最底层卑微、悲苦,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却能看见坚韧、努力、善良、执着等优秀品质,通过小人物之小的铺设,方显小人物之大的写作方式就叫做蓄势,蓄势就是 先写出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 蓄势的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能够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先是对长妈妈性格行为进行批判,从而因为一件小事怀念赞颂长妈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老王》中通过描写老王的身世苦、身体苦、经济苦从而刻画了一位即使生活卑微却不忘关心别人的老实人形象。而蓄势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前面的“势”要蓄得足,后面的突转要来得有力而别致。
这也告诉我们阅读这类写人记事的文章,不仅看到他们身上的大情怀,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小人物身上的平凡普通甚至缺憾、不完美,关注到这些,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普通人,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本单元:小人物浓蓄势方显大情怀。
二、走进文本,提炼考点
1.你通过哪些细节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赏析:“晃、推”是动词,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位倔强不服输的父亲形象。这些词语还能突出父亲怎样的心理呢?那作者写这段话又是怎样的心情?
通过刚才对这句话的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暗含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
2.除了人物细节描写,请大家跟我一同看这一句,思考:小小的山海经给小小的我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震悚?
大词小用。霹雳、震悚本应专用在某些庄重的场合,用在某些大人物或特异人物身上,现在却用在这样小事上(无非买了一本书),更加能够突出长妈妈所做的事情给“我”带来的感动,加大对“别人”的批判力度,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突出渲染的作用。
通过概括我们会总结出赏析大词小用写作手法的妙处:突出感情;增强语言幽默效果;加大讽刺意味。
3.大词小用往往是小人物之类的记叙文,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要关注的一个写作手法,同时呢,写着这类文章往往也有一些意蕴丰厚的句子,需要我们去理解它,例如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我。不幸者:老王
愧怍:(1)没有领会老王的情谊,用金钱回报(2)为自己自命清高而愧疚
以上,不难概括出如何理解意蕴丰富的句子:(1)找出关键语句(2)结合上下文理解每一个关键词。
小结:(1)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暗含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2)大词小用写作手法的妙处:突出感情;增强语言幽默效果;加大讽刺意味。(3)理解意蕴丰富的句子:找出关键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每一个关键词。
三、走出文本,温故知新
孔子云: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举一反三,请同学们合作阅读《半个奇遇》,完成练习。
四、作业布置
运用课堂所学,阅读名著《骆驼祥子》体察祥子、小福子、老马等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五、小结
写人记事类文章还有许多文本阅读方法需要我们自主去发现,也希望所有同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生活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